26万人的巨复杂考勤自动核算,比亚迪搞定了!

中智观察

共 4773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0-12-19 20:13

先行者实践

企业数字化轰轰烈烈二十年,却始终在实践探索的峭壁上攀援。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数字信息科技快速演进,将企业数字化导入泛摩尔定律循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也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数字化驱动企业商业模式、业务逻辑、思维理念持续迭代,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企业数字化目前还没有一种“完美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我们尝试观察那些持续走在数字化前沿的企业,用场景实践案例的方式构建一套多样化、百家争鸣“教科书”式的方法论,帮领先者镌刻经验,为后来者导引方向!

 

2020年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打破了整个行业发展的格局,企业数字化以洪流之势涌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勇者前进。回顾企业数字化二十年,经验、机遇并存。企业数字化究竟是什么?怎么做?如何实现企业数字化的价值?



本文为中国软件网联合“STP^技术智库”推出的《先行者实践——数字化场景案例系列报道之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考勤自动核算,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无外乎计计考勤算算工资,没什么太大的难题。对于100人、1000人,甚至10000名员工以内、考勤规则简单的公司来说,这或许不是难事。但如果是20多万名员工、拥有1000多种考勤规则,它就变成了一个天大难题。这个HR科技领域“哥德巴郝猜想”被比亚迪集团华东信息部经理欧阳志东团队攻克了。他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数字化先行者的新境界。

欧阳志东,高级工程师,比亚迪集团华东信息部经理,具有15年以上的大中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经验。先后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拥有计算机应用工学学士和软件工程硕士学位。主要负责比亚迪集团华东地区各工业园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蓝图设计和实施推进工作以及信息安全体系搭建、信息安全制度和管理文件的组织制定等工作。近几年,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相继完成了比亚迪集团考勤自动结算系统、集团研发车辆管理系统、上海比亚迪智能制造MES系统等中大型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管理效益。第三届上海市十佳优秀首席信息官,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首席信息官,2018年度中国制造业杰出CIO。


01

临危受命


2018年年底,身处上海的欧阳志东接到比亚迪集团信息中心高层领导的重要指示:带领团队自主开发一套面向全集团的考勤自动结算系统。



熟悉情况的欧阳志东知道,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随着比亚迪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横跨汽车、电子、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的大型制造(集团)企业。在全球拥有230多个制造工厂,总员工超过2 6万人,考勤核算规则非常复杂。


比亚迪华东信息部技术团队与多家知名HR及劳动力管理软件厂商深入交流了解后发现,目前市场上并没有能完全满足集团要求(大规模、多产业、规则全覆盖)的商业化方案。


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工作并上线运行,实现整个集团的考勤数字化,专业的HR软件厂商都没办法保证能按时完成,完全自主开发更是难上加难。


02

最大难点


欧阳志东团队发现,集团的考勤数字化最大的难点在于,考勤自动结算的核心算法的实现。


比亚迪整个集团涉及IT、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等四大产业,50多个生产基地,每个大工厂可能有2、3万人。每个事业部、每个生产基地的考勤规则都不一样。每个园区都遵循自己的业务规则,而不是采用统一的考勤规则。一般的商业软件只覆盖100条左右,但他们至少有1000多条。


欧阳志东给中国软件网举了一个例子,软件内部处理逻辑的复杂度可见一斑。以早上08:30上班、下午17:3 0下班、中午休息1小时这条主班次为例,就会产生众多的考勤规则。同样都是以11:00为午餐开始时间,有些部门的考勤规则是以3 0分钟为时间间隔,即只可以选择11:00-12:00、11:30-12:30、12:00-13:00中的任何一个时间段就餐;有些部门则以20分钟为时间间隔,即只可以选择11:00-12:00、11:20-12:20、11:40-12:40、12:00-13:00中的任何一个时间段就餐;如果再考虑到早晚弹性上下班、允许弹性的时间间隔,以及是否允许延迟下班记加点、提前上班记加点等,由一个主班次就至少衍生出了2 0、30个班次。由此归纳下来,覆盖整个集团业务的考勤班次和规则就达到3000多条。而且每一条都是实际业务需要的,不可删除或再合并。


在现有市场上的大多数考勤结算系统中,都需要用户提前维护好员工每天上班的班次信息,从而才可以通过比较每天的班次信息与打卡流水是否完全匹配,并由此给出当天的考勤结果。这个要求看似合情合理、天经地义,但是对于像比亚迪这样的大型集团企业来讲,以每个员工每天维护一条考勤班次计算,每个月最少要维护(更新)750万条员工班次信息。


这基本上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03

迎难而上


不过,作为一名老员工,欧阳志东心里非常清楚,看似不那么显眼的考勤数字化,对于比亚迪整个集团的发展却是至关重要。


集团曾经应用过一些主流的商业HR软件,但就因为考勤规则不适应,一直没有用好。这些系统的维护太复杂、工作量太大,考勤核算处理速度也非常慢。“26万人,每人算一遍,要好几天。”


长期以来,集团考勤核算仍然主要通过手工完成,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且容易误判。这对员工满意度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集团每天都有人离职。如果没有工资自动结算系统、没有考勤数字化,就无法实现工资的实时结算,也无法让员工满意。”


因此,尽管欧阳志东团队知道,这个项目非常难,很有可能无法成功,甚至烂尾。


“但这事太重要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04

核心算法


经过与业务部门深入交流、仔细的调查研究、反复的技术实验和验证,欧阳志东团队找到了解决这个大难题的办法。


他们用创新性的思路了解决考勤系统的核算方法难题。其核心算法包括3个主要方面:弹性班次算法、三段论和智能核算。


所谓弹性班次,就是在算法中引人“是否允许弹性上班" “弹性上班间隔" “午餐休息时长" “午餐错峰就餐间隔"等公用变量。通过这些变量来实现同一条班次(结构)完全覆盖不同业务部门提出的几十条考勤班次规则。


三段论,是以“上班前时间段(休息段0)+“上班段” + “上班后时间段(休息段2)”为基本单元(单颗“珍珠”),不管员工一天内有几个上班时间段,都可以将员工一天内的工作周期全部抽象成由一个个连续的“三段”组成的“珍珠项链”。“上班前时间段" “上班段"和“上班后时间段"内只要有考勤流水就记做1,没有考勤流水记做0,这样一共用8种情况就完全可以覆盖所有不同的考勤情况。按这种情况,再结合实际考勤流水就可以得出每个“三段”的考勤核算结果了。


智能核算,是指考勤系统可以根据OA软件等相关流程信息进行自动核算。首先,根据工号和时间范围找到其对应可用的班次列表;然后结合个性化配置(早晚弹性上&下班、弹性午休、提前上班记加点、延迟下班记加点等)对每个班次进行精确细化和矫正;紧接着结合OA流程辅助信息(事假、加班、加点、出差、福利假等)对每个班次进行二次细化和矫正,形成最终个人考勤班次列表;最后根据“三段论”对考勤流水进行智能遍历处理,得出每一天最终的考勤核算结果。


05

成功上线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欧阳志东带领团队成功自主研发了整个考勤自动结算系统。


整个系统分为考勤核算、班次管理两大核心功能模块,还包括配置信息管理、基础信息管理、权限及账号管理、数据同步、信息归档、统计分析报表等功能。


据欧阳志东介绍,整个系统已于2019年12月开始正式在集团内部上线并分步实施,3个月的时间就成功部署推广了9个事业部的50 多个工厂,总人数超过8万人。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考勤自动结算系统,核算一名员工一个月的考勤结果所需时间在2秒内,准确率达到98%以上,使原来考勤员的工作量减少90%以上。整个集团全面推广完成后,预计共可减少近百名全职考勤员,每年最少可为集团节省人力成本开支上百万元。


经过多次的迭代优化和改进,“核算一次集团全体员工的考勤结果从原来的72小时减少到6小时,再降到现在的3小时。”目前,该系统已经与集团部署的企业微信无缝集成,每个员工都可以通过企业微信实时查看自己每天的考勤核算结果,同时实现了与集团人事计资系统的数据同步。


06

向前一步


“对于这个系统,我给自己及团队打90分,因为它基本满足了相关部门和员工的核心需求。”


欧阳志东告诉中国软件网,他们团队也因为这个项目在集团信息化的年度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的殊荣。


但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欧阳志东并没有停步于此。下一步,他正考虑将人工智能的更多元素融入到考勤自动结算系统之中。“现在整个系统核心代码已经超过3万行,我们能否进一步优化核心算法,使核心代码减少到1万行以内甚至更少呢?我们会继续努力和改进!”



“考勤系统能否采用自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考勤结算的更智能化?”


很多认为不太可能,但欧阳志东不这么看。他相信,只需要对业务有足够的把握、对业务真正了解,就能找到其中的结合点。


07

自主研发


作为比亚迪集团华东信息部负责人,上述考勤自动结算系统的自主研发只是欧阳志东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


比亚迪集团信息中心的总部在深圳,它在全国各地有四个IT枢纽:北京、上海、长沙和西安。欧阳志东所负责的上海华东信息部,负责江浙沪皖等省市比亚迪各工业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包括各地的IT规划(涉及总部与自身分中心的规划),本地区所有的软件硬件系统集成、生产基地网络部署等。设有系统管理部、网络管理部、通讯业务部、软件开发部等相关部门。



欧阳志东告诉中国软件网,基于比亚迪独特的自主创新基因以及业务的特殊性,很多信息化系统都要自主研发。华东信息部团队已承担过集团研发车辆管理系统、后勤收费系统、投资预算管理系统等各种业务系统的自主设计与开发工作。


自主研发对团队的压力其实非常大,但他和整个团队对此非常自豪。一方面,这些系统都在集团各业务部门充分使用,客观上为集团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和管理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自身的能力得到持续的、不断的提升,为未来塑造更多的可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此,欧阳志东团队为自主研发做了很扎实的准备。不仅有自主培养的多名专注于软件开发的高级工程师组成的稳定团队,还自主研发了团队内部专用的低代码(软件开发)平台。



08

再上青云


正是有了自主研发的核心能力,欧阳志东带领团队纵情驰骋在数字化大道。


他告诉中国软件网,2021年他们将有两大数字化转型的落地项目:品质检测综合管理平台和新建产线智能制造系统。


品质检测综合管理平台主要是将检测设备纳入到统一平台进行管理。打通所有检测设备,打通检测系统和客户的数据通道。在不断降低公司设备采购和人员成本、全面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打消客户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壁垒,同时打造企业自身可对外(检测)能力输出平台。


新建产线智能制造系统主要包括计划排程、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运营管理、物料管理、品质追溯、平台监控等核心功能模块。基于企业电池业务的行业特点与自身技术优势,打造新一代智能制造执行系统,助力企业成功数字化转型。


欧阳志东说,与以往的信息化项目相比,数字化项目更加侧重于和业务的紧密结合,配合业务、引导业务,乃至引领业务。同时他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没有统一的范式,更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绝不能死搬硬套,“千企千面”有可能更符合国内目前制造企业的现状与特点。


数字化为业务创新带来了崭新天地,而他们也因此有了更大舞台。






浏览 2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