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道法术器响应式 Spring

捉虫大师

共 2293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1-11-14 18:35

曾有读者问我之前的文章《微服务网关演进之路》里提到的编程框架 SpringWebflux有没有比较好的学习资料或者文档。

我都是看官方文档和网上比较零碎的资料,对新手来说不友好。

也想过自己来写一个关于响应式编程的系列文章,奈何水平有限,很多东西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就不来误人子弟了。

再后来发现了这样一个CSDN博客专栏,名叫 【道法术器】响应式Spring,作者刘康,写的非常好,特别适合入门,下面是博客原地址,分享给大家:

https://blog.csdn.net/get_set/category_9272724.html

总共有2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通俗易懂,我也是认真看过几遍才来推荐的。

从什么是响应式编程、响应式流等概念说起,为什么需要响应式编程,还有什么其他方案以及优缺点等都说到了,还顺便把所需要的lambda、函数式等知识也给我们补齐了,后面还有一些小例子,甚至教我们如何单元测试,如何测试性能等等。

当然这个专栏偏入门和科普,只要有点 Java 基础就能看,如果你确实想动手实践一下,作者还翻译了 Reactor3(SpringWebflux 核心依赖) 的参考手册

https://htmlpreview.github.io/?https://github.com/get-set/reactor-core/blob/master-zh/src/docs/index.html

响应式编程是比较小众的技术,但如果你要用 Java 写个网关这样的服务,可以看看。Apache 开源的这款网关产品,也是基于 SpringWebflux 框架来写的

https://github.com/apache/incubator-shenyu

作者能把一个抽象的概念说的非常清楚,这点也是我们技术写作的追求,下面分享一段作者写的一段介绍IO到底有多慢的文字:


很多情况下,在大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数量级经常会大到超出我们的认知范畴,我们的直觉总是不可靠的。

一、举两个空间维度的例子:

在大的尺度上,印象中,银河系的中心位置群星闪耀,就像赶集一样。但实际上,如果把恒星们缩小到沙粒的大小,那么密度也就相当于一个体育场有一两粒沙子。曾经看科幻片,总是担心光速飞行的飞船来不及拐弯或刹车撞到星球上,实际上,想要撞上才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在小的尺度上,原子核具有原子绝大部分的质量。

但实际上,如果把一个原子也放大到体育场那么大,原子核才仅仅相当于一个乒乓球那么大,空旷的很!

二、从时间维度上:

往大了说,如果地球45亿年历史缩短为一年,那么人类有记录的浩瀚文明史不过相当于几秒钟而已。

往小了说,“一瞬间”与“一瞬间”可能会差好几个数量级。我们就从微观时间维度来了解一下“CPU眼中的时间”,你会发现,发生在计算机中的阻塞也许比你直觉印象中夸张的多。

CPU眼中的时间——

CPU绝对称得上是“闪电侠”,因为它们做事都有自己的一套时钟。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主频为2.5GHz的CPU,如果它的世界也有“秒”的概念,并且它的时钟跳一下为一秒,那么在CPU(CPU的一个核心)眼中的时间概念是啥样的呢?

CPU先生所在的组是硬件部计算组。对它来说,与其一起紧密合作的几个小伙伴还能跟的上它的节奏:

  • CPU先生很利索,只需要一秒就可以完成一个指令,复杂的动作可能需要多个指令。
  • 好在“贴身秘书”一级缓存反应比较快,能够秒懂CPU先生的意思。
  • 来自“秘书组”的二级缓存虽然要十几秒才能“get”到CPU先生的点,但也不算太迟钝。
  • 和内存组的合作已经习以为常了,跟内存请求的数据通常要4-5分钟才能找到(内存寻址),不过也还好啦,毕竟一级缓存那里能拿到80%想要的数据,其余的二级缓存也能搞定一大部分,不怎么耽误事儿。

CPU先生是典型的工作狂,任务多的时候,通宵达旦也毫无怨言,但是有什么事情让它等,那简直要他命了。恰恰一起共事的其他组(尤其是I/O组的磁盘和网卡)相对来说那效率是低的离谱啊:

  • 关于I/O组的同事,CPU先生已经抱怨很久了,每次找SSD要东西,都要花费4-5天才能找到(寻址),等到数据传送过来,几周都过去了。机械磁盘更是过分地离谱,跟他要个数据,竟然要平均花费10个月才能找到,如果要读取1M的数据,竟然要20个月!这种员工怎么还不下岗?!
  • 关于网卡,CPU先生知道它们也尽力了,毕竟万兆网络成本颇高。与机房内的其他小伙伴们用千兆网络互相沟通也算顺畅,给另一台机器的CPU朋友发送1K的书信,最快七八个小时就可以送过去了。但是1K的书信经过层层包裹,实际也写不了多少话。更要命的是,网卡们的沟通手续繁杂,每次网络沟通前的 “你好能听到我吗?——我能听到,你那边能听到我吗?——我也能听到你,那我们开始吧!” 这样的握手确认都要花掉很长的时间,不过不能当面沟通,也只能这样了。这还好,最恐怖的是与其他城市的小伙伴沟通,有时候传递消息要花费好几年呢!

由此可见,对于CPU先生来说,想要让工作充实起来实在不容易,不过多亏了内存组的小伙伴帮忙分批缓存往返于I/O组的数据,矛盾才有所缓解。


更多可去看他的博客,纯粹的分享好东西,CSDN 给作者发了私信没回我,如果觉得有点用处,记得给我点赞加关注哦~

如果想看到更多的分享,也欢迎加我微信,朋友圈也经常分享一些技术文章~

- END -

浏览 2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