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致阿里,那我就只能致《致阿里》了

TechFlow

共 5766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1-03-14

,关注并星标,




最近有一篇叫做“致阿里”的帖子非常火,在互联网各大平台当中广为传播。我们从名字就听得出来这是一篇阿里内部员工写的帖子,据说还是在离职之前写的。

这个问题在知乎上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有一段以驴来形容的比喻非常著名,甚至引得很多人戏称阿里为驴厂。我在网上找到了原文的转载,截图给大家感受一下。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段话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看完这段话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奇怪。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得出来此人对于阿里的失望,在这样浓烈的失望之前势必抱着同样浓烈的憧憬,但既然之前对阿里有过憧憬,还得出这样的认知不得不说是有些粗浅了。就好像小孩子看人只会区分好坏,这人是好的那人是坏的。然而在人生当中遇到的人往往都是复杂的,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如果一个成年人还简单地以好坏来区分人,显然这就有些幼稚了。看待事物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只是粗浅地停留在某个制度或者是某个事物十恶不赦而不去更深层次的思考,那么显然这也是幼稚的,独立思考也就无从谈起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几次动笔,又几次删除,最后还是写了。之所以这么纠结绝不是为了抹黑或者是洗白阿里,而是想要以一个尽量客观地角度来阐述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和看法,帮助更多的人学会独立思考。

我和阿里的故事

说起来我和阿里的故事还挺复杂的,既被坑过,也同样因为阿里收益很多。

早在15年的时候,我进入阿里实习。原本以为顺顺当当地实习转正,都已经和主管打好招呼准备面试了。结果突然出现了著名的拥抱变化事件,实习生们的HC没了。

但同样也是因为阿里,给了愿意转行的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从后端转到了算法。原本以为一切就此顺顺利利,结果两年之后又再次迎来组织调整,不仅原本很大希望的晋升名额没了,差点连绩效都没保住。再加上有些受不了没有意义的加班,于是我又离开了阿里。

我走的时候毅然决然,刚好离我拿到期权一年。离职的时候也没有人和我聊期权行权的事情,我自己也没在意,就当做已经打水漂了。结果没想到,都过了一年多了,突然又收到了公司的邮件,告诉我虽然我离职了,但是该给的期权还是一分不少,现在公司放开允许变现了。就这样,拿到了一笔意外横财。

我当时收到邮件的时候,真的又惊又喜,居然还有一点我是渣男被错付了的感觉。

盘算下来这一通纠葛,虽然中间的确受过不少委屈,也有过埋怨,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还是收益多过损失。我很庆幸加入,但也不后悔离开,我想很多大部分从阿里离职的可能都是如此感受吧。

关于996福报

996福报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至今仍然影响很大,也是阿里最著名的黑料之一。

其实当年老马的这个发言是在阿里集团内部的谈话,我当时虽然没能去往现场,但我全程在内网上围观了直播。说点大家不知道的信息,当年并不是马云自己突然而然大放厥词说什么福报云云。而是当时HR将大家感兴趣的几个热门问题放在了题板上让马云自己来选,那年刚好是讨论996风气最火热的一段时间,所以很多员工很好奇马云会怎么看待996这个事情。

很好笑的是,直到回答之前马云还不知道996是什么意思,问了身边的助手才了解。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福报言论,除了996是福报这一句话之外马云还说了很多,比如劳动法虽然规定了很多员工上班的时长,但公司也给与了很多法律之外的隐形福利,公司给与了大部分员工股票,给与了很好的工作环境,买房的无息贷款等等,这些也都是法律之外的东西。再比如年轻的时候不996,什么时候996?难道从来没有过996就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这番话我个人不是百分百认同,也的确是站在老板的角度上的发言,但换位思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当时现场的气氛也比较好,因为毕竟是一个内部谈话,而且阿里是没有官方规定强制996的。996更多的是出现在一些个别部门当中,大部分部门平常加班或许有,但周末至少还是双休的。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一个内部谈话非要放到公网上引起了群嘲,其实本质上只是马云一次不代表公司的个人嘴炮,无奈阿里背了这口锅。

《大明王朝1566》里胡宗宪有这么一句话:家国不分,是我大明致命之毙啊!阿里其实也是一样,马云很多的行为都和公司深度绑定,这也是阿里最近这么多波折的原因。这些不多说了,大家懂的都懂。

关于价值观

再来说说阿里另外一个臭名昭著的价值观,致阿里当中对逼着员工背价值观进行了强烈的吐槽。不明就里的人听到估计以为阿里的价值观是一篇又臭又长的公司规章制度,或者是上学的时候被强制要求背诵的课文。其实阿里的价值观只有六条,所以内部称为六脉神剑。

我在网上找到了全文,我粘贴一下大家看看,是不是又臭又长。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因为信任,所以简单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

此时此刻 非我莫属

认真生活 快乐工作

除了有一些口号性质以外,我个人觉得这些价值观没什么问题,有些是很基本的要求,有些是现实,我就不一一解读了,大家应该都能理解。

站在员工的立场上我肯定会觉得价值观没啥意义,尤其是作为程序员,我只管把我的代码写好就好了,管这么多干嘛。但是站在老板的角度上,为了便于管理,需要公司里的员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这几条是我们都认同的,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你认同这个说明我们是一路人,否则的话,你还不如不来这家公司,来了之后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如果大家感兴趣去了解一下各大中小型企业,他们的很多创始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很多也都开始学习阿里纷纷搞起了自己的价值观,阿里的企业管理在国内也绝对算得上一流。既然是一流的企业管理,它的一些规章制度或者是做法就一定不是空穴来风,至少肯定是有一些道理的。

我觉得阿里的这一套价值观体系问题不大,比较有问题的其实是捍卫价值观时候的操作。比如当一些违反了价值观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公司肯定需要进行处理,但是阿里在处理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一刀切过于草率不讲人情,比如著名的月饼事件。抢月饼的确有所不妥,上不了台面,但在事先没有声明的情况下情有可原,没有必要一棒子打死,完全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我思前想后唯一的解释就是管理者为了向员工展示对于价值观的强力捍卫所以采取了这一行动,不得不说这有一点上位者思想了,导致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阿里被群嘲,从此多了一个黑料。

第二个问题是僵化,所谓的僵化就是有人开始钻各种空子,拿公司里的规章制度来为自己谋利。举个简单的例子,有老板或者是有HR就会拿价值观给人戴帽子。评绩效的时候给员工评你xxx行为不符合价值观,所以给你325。或者是内部有些员工互相举报,某某某如何如何不符合价值观,请组织予以处分。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两种情况,真正在其中作恶的其实并不是价值观,价值观原本是维护让大家不作恶的。但是在其中却扮演起了作恶的工具,反过来说会有这些事件的发生,正是有些人非但自己不遵守价值观,反而拿价值观为自己谋私利导致的。实际上古往今来的规章制度体制僵化往往都是如此,嘴上都是主意,心里全是生意。

有人的地方有江湖,阿里足足拥有近十万人的体量,自然也身处江湖之中,不可幸免。

关于绩效

除了价值观之外,阿里还有一个著名的361绩效制度,也就是组内30%的人拿3,表示最好的绩效。60%的拿6,表示一般的绩效,还有10%的人拿1,表示差的绩效。

阿里的绩效半年评一次,如果全年绩效是1的话,那么今年的年终奖以及股票奖励这些就全都没了,而对应的拿3的奖励也特别多,所以里外里能差特别大,甚至好几十万。另外如果连续两次拿到1,还会被强制辞退。所以大家对于绩效拿1非常非常在意,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绩效是1。并且这个1是强制的,定死了一定有10%的人是1,即使全组人业绩都很出色也必须选一个出来。这一点也是大家吐槽最多的一点。

对于361这个制度我个人是非常非常佩服的,如果你不站在员工自己可能拿1的立场上而是站在公司管理者的角度,你会发现有了这个制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可以防止大家没有斗志,拿到3的人可以比别人多拿很多奖励,就不用担心没人愿意努力。即使是想要平庸度日的同学由于1的存在,也不得不上点心,至少不让工作出篓子。另外,对于团队当中一些公认的不太行的同学也有了淘汰的机制。虽然不完美,但是整体上的设计是非常不错的。要知道不管寡而患不均,相比末尾淘汰更惨的是大家干好干坏一个样,保证全组人纷纷失去努力动力。

这套制度的出发点还是从整体大局的角度,为了整个团队,整个公司更有斗志,更有战斗力设计的。既然是从整体上考虑的,自然员工个人感受的方面就要弱一点。虽然我不是老板,但我基本上可以肯定,这套制度一定不是为了让大家焦虑,或者是为了逼大家变成奋斗比而设计的。阿里从诞生之初就设计了这一套制度,一直沿用了近20年,直到前两年才因为顶不住压力取消了强制1的比例。

你可能又要问,那为什么前两年又取消了强制1的比例呢?原因还是体制僵化。

再好的制度也架不住底层执行的时候钻空子,原本用来鼓励员工努力,帮助团队淘汰不得力员工的机制,被一些主管或者是leader当做了办公室政治的工具。比如空降一个高管,底下有些人不服,怎么办?很简单,我把1给那个反对最厉害的人就行了。把3给我之前的老部下,心腹嫡系。

一开始一个两个这么搞,后来这么搞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反对的声音自然也就越来越大了。当大家发现努力、成绩不如裙带关系不如和老板关系好的时候,谁还愿意努力呢?到了这个时候,这套制度也就名存实亡执行还不如不执行了。

我看到的问题

说说我看到的问题吧,由于19年我就离开了,所以我说的可能也不一定是现在的现状。只能给大家当个参考博君一乐吧。

体制僵化

这一点我已经提到了,我们常常在说体制僵化,我一直也没有完全了解。以我目前的理解,应该就是组织内的大部分人都把规章制度当做了谋利的工具,而不再是对人的限制和制约。

比如价值观,比如绩效,都成了排挤打压异己的手段,而不再是维持组织活力的工具。

早在15我进入阿里实习的时候,那时候阿里内整体的氛围还是非常不错的,大家都为了一个目标努力。谁做得好谁做得差一目了然,不会说因为你是老板的老部下就另眼相待。但到了这几年风气是每况愈下,尤其是某几个BU办公室政治的风气愈演愈烈,虽然整体上阿里还有活力,这些现象还没有从局部变成整体,但感觉正在一步一步滑入深渊,让我深深为之担忧。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卷的厉害,体现在现在进入阿里已经基本上完全没了暴富的机会,别说暴富了,就连给的薪水往往也不是市场上最多的。

原因也简单,阿里已经快20年了,股票期权能发的也早就发得差不多的。现在发给员工的我怀疑都是阿里花钱从市场上回购的,我刚毕业的时候在某公司认识一个阿里当年的老P6整天炫富,三天两头换包换行头。虽然只是一个P6,搞得像是总统似的。后来了解了一下,才知道人家股票拿了好几千万,的确有炫耀的资本。再看看现在呢,据我所知,有些弱一点的P8辛苦一年也没有100w,拿到手的股票红利已经远不能和当年相比。

当然这个不能说是公司抠门,实际上几乎所有公司都是这样,以至于人们都已经形成了共识:加入这些好企业需要趁早,晚了就连汤都喝不到了。

公司人多了,分出去的股票和期权也多了,那么剩下的池子自然就会越来越少。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企业是要盈利的,盈利自然就要控制成本。人力成本如果占比高了,说不定连带着股价还会因此折损,因此带来的损失更大。

底层的员工想要提高待遇,上层的老板想要控制成本,这是天然的矛盾。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只能双方互相博弈互相妥协,找到平衡。

但因此带来的后果还是挺严重的,不得不说现在阿里对人才的吸引力大为下降。大家都不是用爱发电的,你给不起钱,我为什么要去呢?所以我认识的很多人才都已经离开了阿里,出去另谋高就了。长此以往带来的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有理想有能力的都走了,只剩下哪里都去不了的牛鬼蛇神还待着,到了这个时候公司也就没法呆了。

格局小了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阿里的格局越来越小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老马隐退的关系。

当年那一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听起来还有一点豪言壮语,但现在我更多地是觉得守成有余拓展不足。更多地是当做一个生意在继续经营了,什么社会责任,企业担当越来越少。情怀味也就越来越淡,说来说去也就是格局小了。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当一个组织停止拓张的时候,就是它衰落的开始。

当今这个节点其实很多事情可以做,中国智造2025,出海一带一路,文化输出,芯片发力……阿里作为中国拥有顶级能力顶级影响力的企业,能做的绝不只有这些。为什么当年乔布斯、马斯克的事业如此吸引人,不是因为很能赚钱,而是这股改变世界的理想劲实在是太酷了。

我有一种感觉,中国的下一个互联网巨头一定不是靠的钱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而是靠的理想,靠的情怀。对我个人来说,赚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比赚钱更重要的是自我实现,是理想。我想应该也不只是我,肯定还有很多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的。

尾声

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工作这么多年,待过的企业也有几家了,大部分公司待完了走了,缘分也就尽了。只有阿里,真的很神奇,确实有一种熏陶的能力。两年下来不知不觉沾染了很多阿里味,很多人从阿里出来了到了新的环境还是会不知不觉聚在一起,大家天然就会有一个基本的信任基础。阿里那一句“因为相信,所以简单”并不是一句空话,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奇,我想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有的。

之前在百阿(百年阿里)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同事,是从完全不相关的行业转来的。他在之前的行业也做得很好,完全没有必要转行。我就很好奇,问他为什么想要加入阿里?他不假思索地说,我想要看看这家公司有什么了不起。

过了一年多,他离开了,有一次聚会碰到我又问他,现在感觉怎么样?他说来了之后遇到了很多操蛋的事情,但不得不说也的确大开眼界,很多地方真的不得不拍着桌子喊牛X。我当时笑得不行,后来又过了几个月,当我自己也离开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会想起他的这句话,越想越是觉得真TM精辟,也许这就是阿里吧。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的话不要忘了三连



浏览 1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