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为什么这么牛?
清明假期,再次看完张小龙在微信Pro公开课的演讲,然后再回看微信的版本迭代记录及其成就,感慨良多,于是在私密笔记写下:
可能你会问:张小龙为什么这么牛逼?相比于其他人,他的优势在哪儿?—— 我也不知道,我想试图多次去看张小龙的所有演讲和书籍,希望从中能找到秘籍。
对外的演讲的确没有惊世骇论:
他说,好的产品自己就会说话。—— 老生常谈;
他又说,产品要尊重用户和个人。—— 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他继续说,故意去感动一个人是不尊重的表现。—— 中国古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他还说,用完即走还有下半句,走了还会回来。—— 跟没说一样。
但是他说,因为这些平实的、基础的产品价值观就做成了DAU12亿用户的微信,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从演讲中没有找到答案,但是从书中我略窥一二 ——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一、产品架构的稳定性
四个Tab的经典设计从第一版一直沿用至今,貌似是全球历史上用户量过亿的产品中绝无仅有的一个。龙哥在初期就把分类架构和兼容性做到了极致。“设计就是分类”,很多产品做的不好的原因就是分类没有设计好。一个文案、一个通知、一个产品特性,都是需要做好分类。对用户才亲切易懂,对产品才结构清晰……
二、微信成功的五个重要因素
1.微信对移动通信的理解。微信定义了“永远实时在线”的能力,后面继而做的Web端和PC端只是辅助生产力。
2.微信的「快」和「稳定」。这是微信不同于米聊等其他一众KiK模仿者的区别。米聊和微信要早、用户量也多得多,功能交互也非常赞。但是呢?它的响应速度、连接稳定性、消息送达成功率等这些通讯APP的关键指标都低于微信,用户反馈的结果就是“不好用”。
你说什么是用户体验?并不限于交互、功能的多样性,首先是能满足用户能快速的完成某件事。对吧。这这是龙哥在做QQ邮箱的反思 —— “操作响应速度永远是第一体验”。
对于好产品来说,满足几个要求:
切入要准 —— 这是对行业的理解要透彻,对业务的理解要深入;
功能设计要好 —— 产品架构要梳理清楚,产品流程要符合实际操作场景;
速度一定要快 —— 这个速度是指系统响应的速度。QQ邮箱能做起来,两个点非常重要:第一是简单;第二是速度快。简单和速度快,合起来是“简捷”,简单快捷。“简单”和“快捷”是用户体验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3.陌生人社交真正引爆了微信。微信陌生社交三件套:“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不管官方说底层是用户的「好奇心」趋势也好、还是解读成「性是社交底层的原色」也罢。总之陌生人社交是社交的大头力量。
4.微信才是真正开启了「元宇宙」的APP,让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无缝连接,关键点就是“二维码”的出现。现在回过头来看,二维码是里程碑式的发明。借助二维码,微信改变了信息流动的方式,开启了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进化。通过朋友圈、公众号、订阅号、服务号、小程序、视频号、直播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微信构建了一整套以人为中心的线上+线下的推流机制,无论是信息、商品、服务,都会被推送到用户的眼前。
5.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到底是什么?书中列了很多,挑一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
关于需求分析——
需求不来自调研;(我不同意)
需求不来自分析;(我也不同意)
需求不来自讨论;(我还不同意)
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我同意)
用户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到他们的想法。用户的需求是零散的,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若反馈的是大众需求,该需求就是合理的。若无法改变用户的习惯,就需要改变产品的场景。而事实是往往反馈需求是小众的,那就需要梳理用户场景和实际业务。
三、面向场景做设计
“面向场景来做设计,而非功能列表。”这是苹果设计师Jony说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某功能的话,那么去买HTC或者三星就好了。"If you want feature X,buy a HTC/Samsung whatever instead."这句话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到底是面向场景来做,还是面向某个功能来做?因为功能脱离了场景是没有意义的。” 书中举的是微信语音是否自动播放的例子,但我自己印象更深刻的例子是微信红包;
四、做有灵魂的产品
有DNA的产品才会进化。DNA是产品的价值观和认知,产品在迭代过程中需要如何去思考,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思考的问题...产品的价值观(态度)决定产品的特性。这些体现在产品的方方面面。之前看过贝索斯的一句话:你要不计一切代价地展示聪明,还是选择善良?
聪明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都不缺少,但我们往往把聪明表达得过分了,会在产品里面,会在很多很多地方,千方百计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你可能认为是一种创新,但却未必会被用户接受。
如果我们非要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产品有灵魂的话,它应该像人一样,有很多面。
它是有机联系的,表现出的产品结构是很好的;
它有肌肉的东西,是功能;
有产品的气质,背后是价值观;
它的反应应该很敏捷,应该很理性;
它的理性表现在逻辑很清晰、交互很合理上;
它的谈吐(文案)要好。对应到人身上,它是整体和谐而不是精神分裂的。
什么是精神分裂的产品?如果在一个产品里面,这一块来自这种想法,那一块来自那种想法,大家为了互相妥协,把所有东西都加进去,然后就造就了一个精神分裂的产品。因为它没有统一的思想,而是由各种各样不同的部分所组成的。所以对于一个团队来说,需要让团队的思想达到统一的状态,并把这种思想转移到产品里面,使得这个产品看起来像人一样具有灵魂,消除掉分裂的部分、不一致的部分。保持对产品的坚持甚至独断才能使产品不分裂。集体决策会导致平庸和各个部分的分裂。但是这些的前提是都要通过集体的讨论和理解他人的意见。有个性的产品,它可能不完美,但应该像手工艺品那样外表精致,内在和谐。
五、“爽”胜过功能
“曾经参加过一个市场营销专家的培训,一直记得里面讲到的一点内容:营销是什么?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爽”!我们发现,产品能让用户形成口碑的话,一定要让用户说“爽”。如果用户说不出这个字来,证明我们的产品还没成功,也不会被传播。如果要说两个字的话,就是“好玩”。当你把产品放出去,看用户怎么评论你的产品,如果他们用“好玩”来形容,那就对了,因为好玩是一种可以做主动口碑传播的舆论”;
微信历史上也有过不少不够成功的尝试,对讲机、微信圈子、关于对电商的探索、最近的例子就是8.0版本里的个人状态和视频号设计也一直被人吐槽。但总的来说,微信在战略上没有太大的失误,在朋友圈、支付、公众号、小程序这几场战役上都打得十分漂亮,并且还带动了拼多多、美团、京东等一系列公司乃至商业生态的成长。在过去的十年里,微信的王者地位愈发稳固,是无可争议的互联网产品头牌。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其他某些产品来说,我认为微信是在真真正正推动社会进化的,是在创造长期价值的产品。
很多人将张小龙尊为产品之神,我相信他自己一定不这样认为。但无论如何,我认为他是一位超级牛逼的产品经理,因为他洞察和理解产品意识太强了——
微信的 “按住说话” 参照的是 Talkbox。但基于用户通讯录建立社交连接,这点参照的是 Kik,这款 App 当时在美国两周时间席卷百万用户的时候,靠的就是通讯录的关系。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参考Instagram,但是加上了只属于国人的基因。再比如表情商店,参考的是Line,但是没有特别成功。
不管否不否认,但是龙哥的格局和思考确实是常人无可比拟的。
好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偷窃(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所谓 “偷”,实际上是学习对方好的 Idea,找到精髓。并且不断探究这个功能是否可取并可为我所用。“抄袭”必须具备三个能力:
一个是洞察力。王兴也好、张小龙也好,别人的东西在萌芽的时候他就洞察,把它抄过来。
第二是执行力,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停地迭代不停地加不停地做,这是典型的执行力。
还有一个叫克制力,就是,不要别人做你就抄,不要做不聪明的“抄袭”,你要克制。在你用户只有一万的时候,就不要想着我用户有一百万的时候这个功能会有用,先放上去再说。
这就是他们真正能挖掘产品的本质。你看《俞军产品方法论》、《幕后产品》、《腾讯产品法》,都强调挖掘产品本质。
能洞察场景,加之通过抄袭能找到符合用户习惯和业务诉求,何不抄袭呢?所以多去发现产品并且去不断拆解,你会发现很多秘密。但是往往大部分产品经理在抄袭的过程中,如同把一根根树枝插在树干上,再把一片片树叶粘在树枝上,以为变成了一棵茂密的树。
最后呢?建议再去看看《微信背后产品观》,真的很赞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