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如何成长为技术形象高大的靠谱人才

共 3792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2-04-01 20:47

42ff174968d83c726d62f7f44b964dd7.webp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感触颇丰,在个人认知方面又有了新的拓展和加深。

遂做转载,中间穿插个人总结,与大家共勉。

作者:沧海月明FE;链接:https://juejin.cn/post/7073001183123603470

我的全文关键词总结:

工作中如何成长为技术形象高大的靠谱人才:

  • 项目owner心态
  • 协作推动全流程把控
  •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解决同一类问题,提取通用能力降本增效
  • 技术细节极致优化
  • 技术服务业务
  • 向上管理,展示自己的能力、态度和意愿

原文 (作者:沧海月明FE)

今天在公司内网看到一个讨论帖:

平时的工作如何体现一个人的技术深度?平时工作中很多时候需求细而碎的,如何在工作中积累技术深度?又如何体现一个人的技术深度?

思考:做需求与做需求的差异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先抛开 「技术深度」 这个词,讲讲做需求这件事,说说我对做需求的理解。每一个程序员都是从刚毕业做需求开始,为什么有的人逐渐成为大牛,主导大型技术项目或走向团队管理岗位,而有的人一直还在做需求。我觉得这里面的差异在于,每一个对做需求这件事的理解有所不同。

这里面的差异在于,你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完成这个需求,是把这个需求做到极致,还是只是当做任务完成这个需求,达到产品想要的功能就行。这两个表面上看似差不多其实相差极大,差异在于,你有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希望这件事做到完美。从需求角度有没有思考产品设计当中的缺陷,能不能反向为产品设计提供建议,从技术角度能不能做到高质量高兼容性无bug,以及下次再有类似的需求能不能快速高效率的迭代。

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能不能跳出自己是一个程序员是一个被动执行人的角色,而是将自己当做产品当做技术负责人的心态去做这件事。

【我的感悟】搬砖和搬砖的区别,为什么有的人成了包工头,有的人还在不同场地之间搬砖。
区别在于《心态》:主人翁精神、owner意识。意识驱动我们的行为,意识不同行为表现也就不同,最后可能工作产出和人生走向也不同。

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当和尚做方丈的事?
如果有owner意识,站得更高,视觉更宽阔,那就不局限于实现需求,而是把控需求甚至每个细致环节的设计。能提出更好的建议,反向推动产品、设计,可以站在业务与技术的角度,有理有据说服他人,那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自然会靠谱且“高大上”。

业务需求该怎么做

知易行难,如果一开始做不到,那就先着眼小事,关注细节,从需求开始的需求评审,编写技术方案文档,设计文档,到开发的代码注释,结构设计,保证高质量,完善无漏洞的代码逻辑,再到异常埋点,指标监控,线上可用性运维等等,认真对待一个需求的每一个环节。

当你自认为已经做好整个流程的每一件小事之后,接下来可以 通过深入细节,思考整个流程是否存在问题。做需求过程中沟通协作的有没有问题,流程规范的有没有问题,机制环节哪方面问题,代码公共基础能力的是否有缺失,开发过程中你所遇到的问题是不是一个通用问题,能不能抽象出一个公共库解决大家的问题,能不能制定一个SOP的解决方案流程,亦或是提炼出一个最佳实践在组内外分享经验。

通过这些一件件小事来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深层级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再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拿出解决方案,最终落地解决了自己或组内或协作方的问题,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逐步慢慢成长。

【我的感悟】先从整个工作流程中的编码小细节开始高要求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上升为解决一类通用问题,比如组件化、PaaS化…

有责任心、让人可以信赖、觉得你值得依靠。

再说「技术深度」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说,这跟我问的技术深度有什么关系?我想说:抛开业务需求谈技术深度都是耍流氓。

举一个例子,数据可视化方面3D three.js,视频直播方面的编解码压缩,客户端安全方面的攻防渗透,每一个都是有技术深度的事情,但问题是即使你掌握了这些领域拥有了非常高的技术深度之后呢,不能应用于业务需求,不能解决产品急迫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完成你老板的OKR,达成部门的战略目标,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一个可以用得上的团队,那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由于这些单点的有技术深度的事情,不能为你带来直观和显而易见的 「回报」(也就是颜如玉 黄金屋与金榜题名),也就间接的打击了积极性(当然自己对某门技术感兴趣而钻研的不在本次讨论之列)。所以提升自己的技术深度,最好的方式还是在公司业务中,发现有深度的事,然后去在攻克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深度,即跟随公司业务的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成长,你用技术能力为公司解决了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自然也就从公司获得了该有的回报。 这是一个ROI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获得技术深度的方式。

【我的感悟】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探究技术深度,要立足在业务需求上。有业务需求推动,有团队的集思广益,你才能更踏实精进某一技术的垂直深度。技术服务业务,业务反哺技术。
如果个人规划和团队战略步调不一致,“梦想”极有可能减产甚至流产,除非自己本就是奔着某一个和团队不同的方向去,且最终目的是脱离团队的。

获取做有深度事情的授权

当想明白获取技术深度的路径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领导给你安排有技术深度的事情?

业务发展中有很多有技术深度有技术难度的事情,为什么领导要安排你来做这件事呢?你凭什么让领导觉得你 「有能力」「有意愿」 来完成这件事?能力与意愿是作为领导在分配工作当中的最重要的两个决策项(有机会的话我会再写一篇,从管理视角是如何做分工的)。既然你能提问如何积累技术深度,我相信你一定是有强烈意愿的,那么剩下的就是如何让领导认为你有完成这个有技术深度的事情的能力?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回答:《如何管理leader对你的能力预期?》 (https://juejin.cn/post/7054445441911357476)最简单来讲就是我在前面讲的,你能不能在开发需求中做到深度思考,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有责任心,有主人翁意识与主R意识,在每件小事中能做到 「自闭环」,之后才会逐步让你承担更大范围更高挑战更大深度的事情,形成正向循环。

这也是我前面为什么要先重点强调做好每一件小事的重要性。

【我的感悟】自闭环(有能力)与 向上管理(有意愿)
“在开发需求中做到深度思考,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有责任心,有主人翁意识与主R意识,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儿,才能让领导放心交给你一件又一件更大的事儿。

技术深度不是唯一标准

作为一个程序员,在职业生涯的初期,确实是以技术深度也就是技术能力作为最大的衡量标准。但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职级从L5到L8,站在从公司角度,对一个人的需求,也会从能完成一个业务需求,变成能带领一帮人完成一个更大的维度的需求,能不能为组织解决问题,为事业部达成战略目标,对人的要求的重心也会慢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参考公司的职级能力模型体系的雷达图

所以一味的追求积累技术深度就跑偏了,但不是说技术深度不重要,技术能力是作为程序员的安身立命之本,但是在积累技术深度的同时,也需要学习锻炼技术深度以外的能力。具体到底是什么其他能力,这就够再展开好几篇文章的篇幅了,今天在这就不细说了,有机会可以谈谈我对这方面的理解。

【我的感悟】人生不只有技术,也要多方面发展软素质。不过具体比重应该还是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挂钩。

最后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先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把每个业务需求做到120分,深度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建立起靠谱有责任心技术牛的人设,逐步负责有技术难度的事情,跟随公司业务发展积累自己的业务领域经验与技术深度,从而获得双赢的回报。

这是我对如何积累技术深度这件事的理解,或许会有一些片面和偏激,毕竟不是谁都有一个能知人善任的好领导,不是谁都能遇到一个快速发展的业务,不是谁都能遇到有技术难度与技术挑战的场景, 无论我怎么说,都会有幸存者偏差的存在。努力与机遇并存,机遇可遇不可求,所以我们能做的事,就是学会正确做事的思路和方法,并为之坚持不懈的践行它。知易行难,学会方法容易,坚持践行难于上青天。自己该做的都做好了,机遇来了就可以抓住,即使抓不住,你也有了「选择的能力」,有了选择更好机遇更好公司的能力。

【我的感悟】尽心尽责,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敲代码的位置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事的思路,践行方法论,越走越远……


6b58f1f947c3650727854f01ec755884.webp

以上均为个人主观且片面的看法,欢迎批评讨论~~。

原文作者:沧海月明FE
原文链接:https://juejin.cn/post/7073001183123603470【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快速跳转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45d3107c0c84cbbe212a8bcdc150781d.webp

用一个十年拉扯自己长大,那时未来已达,星辰开花。


8d43b899a215eaf18dd4dbf5822edb51.webp

● 工作中常见页面布局的n种实现方法

● 三栏响应式布局(左右固宽中间自适应)的5种方法

● 两栏自适应布局的n种实现方法汇总

● 工作中常见的两栏布局案例及分析

● 垂直居中布局的一百种实现方式

● 常用九宫格布局的几大方法汇总

● 为什么操作DOM会影响WEB应用的性能?

● 移动端滚动穿透的6种解决方案

● Vue + TypeScript 踩坑总结


让我们一起携手同走前端路!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回复【加群】即可

浏览 3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