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写一个 webpack 的loader

全栈前端精选

共 20317字,需浏览 41分钟

 ·

2021-05-30 12:56

全文 5000 字,深度剖析 Webpack Loader 的特性、运行机制、开发技巧,欢迎点赞关注。写作不易,未经作者同意,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关于 Webpack Loader,网上已经有很多很多的资料,很难讲出花来,但是要写 Webpack 的系列博文又没办法绕开这一点,所以我阅读了超过 20 个开源项目,尽量全面地总结了一些编写 Loader 时需要了解的知识和技巧。包含:

那么,我们开始吧。

认识 Loader

如果要做总结的话,我认为 Loader 是一个带有副作用的内容转译器!

Webpack Loader 最核心的只能是实现内容转换器 —— 将各式各样的资源转化为标准 JavaScript 内容格式,例如:

  • css-loader 将 css 转换为 __WEBPACK_DEFAULT_EXPORT__ = ".a{ xxx }" 格式
  • html-loader 将 html 转换为 __WEBPACK_DEFAULT_EXPORT__ = "<!DOCTYPE xxx" 格式
  • vue-loader 更复杂一些,会将 .vue 文件转化为多个 JavaScript 函数,分别对应 template、js、css、custom block

那么为什么需要做这种转换呢?本质上是因为 Webpack 只认识符合 JavaScript 规范的文本(Webpack 5之后增加了其它 parser):在构建(make)阶段,解析模块内容时会调用 acorn 将文本转换为 AST 对象,进而分析代码结构,分析模块依赖;这一套逻辑对图片、json、Vue SFC等场景就不 work 了,就需要 Loader 介入将资源转化成 Webpack 可以理解的内容形态。

Plugin 是 Webpack 另一套扩展机制,功能更强,能够在各个对象的钩子中插入特化处理逻辑,它可以覆盖 Webpack 全生命流程,能力、灵活性、复杂度都会比 Loader 强很多,我们下次再讲。

Loader 基础

代码层面,Loader 通常是一个函数,结构如下:

module.exports = function(source, sourceMap?, data?) {
  // source 为 loader 的输入,可能是文件内容,也可能是上一个 loader 处理结果
  return source;
};

Loader 函数接收三个参数,分别为:

  • source:资源输入,对于第一个执行的 loader 为资源文件的内容;后续执行的 loader 则为前一个 loader 的执行结果
  • sourceMap: 可选参数,代码的 sourcemap 结构
  • data: 可选参数,其它需要在 Loader 链中传递的信息,比如 posthtml/posthtml-loader 就会通过这个参数传递参数的 AST 对象

其中 source 是最重要的参数,大多数 Loader 要做的事情就是将 source 转译为另一种形式的 output ,比如 webpack-contrib/raw-loader 的核心源码: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rawLoader(source{
  // ...

  const json = JSON.stringify(source)
    .replace(/\u2028/g'\\u2028')
    .replace(/\u2029/g'\\u2029');

  const esModule =
    typeof options.esModule !== 'undefined' ? options.esModule : true;

  return `${esModule ? 'export default' : 'module.exports ='} ${json};`;
}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将文本内容包裹成 JavaScript 模块,例如:

// source
I am Tecvan

// output
module.exports = "I am Tecvan"

经过模块化包装之后,这段文本内容转身变成 Webpack 可以处理的资源模块,其它 module 也就能引用、使用它了。

返回多个结果

上例通过 return 语句返回处理结果,除此之外 Loader 还可以以 callback 方式返回更多信息,供下游 Loader 或者 Webpack 本身使用,例如在 webpack-contrib/eslint-loader 中: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loader(content, map{
  // ...
  linter.printOutput(linter.lint(content));
  this.callback(null, content, map);
}

通过 this.callback(null, content, map) 语句同时返回转译后的内容与 sourcemap 内容。callback 的完整签名如下:

this.callback(
    // 异常信息,Loader 正常运行时传递 null 值即可
    err: Error | null,
    // 转译结果
    content: string | Buffer,
    // 源码的 sourcemap 信息
    sourceMap?: SourceMap,
    // 任意需要在 Loader 间传递的值
    // 经常用来传递 ast 对象,避免重复解析
    data?: any
);

异步处理

涉及到异步或 CPU 密集操作时,Loader 中还可以以异步形式返回处理结果,例如 webpack-contrib/less-loader 的核心逻辑:

import less from "less";

async function lessLoader(source{
  // 1. 获取异步回调函数
  const callback = this.async();
  // ...

  let result;

  try {
    // 2. 调用less 将模块内容转译为 css
    result = await (options.implementation || less).render(data, lessOptions);
  } catch (error) {
    // ...
  }

  const { css, imports } = result;

  // ...

  // 3. 转译结束,返回结果
  callback(null, css, map);
}

export default lessLoader;

在 less-loader 中,逻辑分三步:

  • 调用 this.async 获取异步回调函数,此时 Webpack 会将该 Loader 标记为异步加载器,会挂起当前执行队列直到 callback 被触发
  • 调用 less 库将 less 资源转译为标准 css
  • 调用异步回调 callback 返回处理结果

this.async 返回的异步回调函数签名与上一节介绍的 this.callback 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缓存

Loader 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扩展方法,但在 Loader 中执行的各种资源内容转译操作通常都是 CPU 密集型 —— 这放在单线程的 Node 场景下可能导致性能问题;又或者异步 Loader 会挂起后续的加载器队列直到异步 Loader 触发回调,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导致整个加载器链条的执行时间过长。

为此,默认情况下 Webpack 会缓存 Loader 的执行结果直到资源或资源依赖发生变化,开发者需要对此有个基本的理解,必要时可以通过 this.cachable 显式声明不作缓存,例如:

module.exports = function(source{
  this.cacheable(false);
  // ...
  return output;
};

上下文与 Side Effect

除了作为内容转换器外,Loader 运行过程还可以通过一些上下文接口,有限制地影响 Webpack 编译过程,从而产生内容转换之外的副作用。

上下文信息可通过 this 获取,this 对象由 NormolModule.createLoaderContext 函数在调用 Loader 前创建,常用的接口包括:

const loaderContext = {
    // 获取当前 Loader 的配置信息
    getOptionsschema => {},
    // 添加警告
    emitWarningwarning => {},
    // 添加错误信息,注意这不会中断 Webpack 运行
    emitErrorerror => {},
    // 解析资源文件的具体路径
    resolve(context, request, callback) {},
    // 直接提交文件,提交的文件不会经过后续的chunk、module处理,直接输出到 fs
    emitFile(name, content, sourceMap, assetInfo) => {},
    // 添加额外的依赖文件
    // watch 模式下,依赖文件发生变化时会触发资源重新编译
    addDependency(dep) {},
};

其中,addDependencyemitFileemitErroremitWarning 都会对后续编译流程产生副作用,例如 less-loader 中包含这样一段代码:

  try {
    result = await (options.implementation || less).render(data, lessOptions);
  } catch (error) {
    // ...
  }

  const { css, imports } = result;

  imports.forEach((item) => {
    // ...
    this.addDependency(path.normalize(item));
  });

解释一下,代码中首先调用 less 编译文件内容,之后遍历所有 import 语句,也就是上例 result.imports 数组,一一调用 this.addDependency 函数将 import 到的其它资源都注册为依赖,之后这些其它资源文件发生变化时都会触发重新编译。

Loader 链式调用

使用上,可以为某种资源文件配置多个 Loader,Loader 之间按照配置的顺序从前到后(pitch),再从后到前依次执行,从而形成一套内容转译工作流,例如对于下面的配置: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
        test/\.less$/i,
        use: [
          "style-loader",
          "css-loader",
          "less-loader",
        ],
      },
    ],
  },
};

这是一个典型的 less 处理场景,针对 .less 后缀的文件设定了:less、css、style 三个 loader 协作处理资源文件,按照定义的顺序,Webpack 解析 less 文件内容后先传入 less-loader;less-loader 返回的结果再传入 css-loader 处理;css-loader 的结果再传入 style-loader;最终以 style-loader 的处理结果为准,流程简化后如:

上述示例中,三个 Loader 分别起如下作用:

  • less-loader:实现 less => css 的转换,输出 css 内容,无法被直接应用在 Webpack 体系下
  • css-loader:将 css 内容包装成类似 module.exports = "${css}" 的内容,包装后的内容符合 JavaScript 语法
  • style-loader: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就是将 css 模块包进 require 语句,并在运行时调用 injectStyle 等函数将内容注入到页面的 style 标签

三个 Loader 分别完成内容转化工作的一部分,形成从右到左的调用链条。链式调用这种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保持单个 Loader 的单一职责,一定程度上降低代码的复杂度;二是细粒度的功能能够被组装成复杂而灵活的处理链条,提升单个 Loader 的可复用性。

不过,这只是链式调用的一部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 Loader 链条一旦启动之后,需要所有 Loader 都执行完毕才会结束,没有中断的机会 —— 除非显式抛出异常
  • 某些场景下并不需要关心资源的具体内容,但 Loader 需要在 source 内容被读取出来之后才会执行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Webpack 在 loader 基础上叠加了 pitch 的概念。

Loader Pitch

网络上关于 Loader 的文章已经有非常非常多,但多数并没有对 pitch 这一重要特性做足够深入的介绍,没有讲清楚为什么要设计 pitch 这个功能,pitch 有哪些常见用例等。

在这一节,我会从 what、how、why 三个维度展开聊聊 loader pitch 这一特性。

什么是 pitch

Webpack 允许在这个函数上挂载名为 pitch 的函数,运行时 pitch 会比 Loader 本身更早执行,例如:

const loader = function (source){
    console.log('后执行')
    return source;
}

loader.pitch = function(requestString{
    console.log('先执行')
}

module.exports = loader

Pitch 函数的完整签名:

function pitch(
    remainingRequest: string, previousRequest: string, data = {}
): void 
{
}

包含三个参数:

  • remainingRequest : 当前 loader 之后的资源请求字符串
  • previousRequest : 在执行当前 loader 之前经历过的 loader 列表
  • data : 与 Loader 函数的 data 相同,用于传递需要在 Loader 传播的信息

这些参数不复杂,但与 requestString 紧密相关,我们看个例子加深了解: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
        test/\.less$/i,
        use: [
          "style-loader""css-loader""less-loader"
        ],
      },
    ],
  },
};

css-loader.pitch 中拿到的参数依次为:

// css-loader 之后的 loader 列表及资源路径
remainingRequest = less-loader!./xxx.less
// css-loader 之前的 loader 列表
previousRequest = style-loader
// 默认值
data = {}

调度逻辑

Pitch 翻译成中文是抛、球场、力度、事物最高点等,我觉得 pitch 特性之所以被忽略完全是这个名字的锅,它背后折射的是一整套 Loader 被执行的生命周期概念。

实现上,Loader 链条执行过程分三个阶段:pitch、解析资源、执行,设计上与 DOM 的事件模型非常相似,pitch 对应到捕获阶段;执行对应到冒泡阶段;而两个阶段之间 Webpack 会执行资源内容的读取、解析操作,对应 DOM 事件模型的 AT_TARGET 阶段:

pitch 阶段按配置顺序从左到右逐个执行 loader.pitch 函数(如果有的话),开发者可以在 pitch 返回任意值中断后续的链路的执行: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 pitch 这一特性呢?在分析了 style-loader、vue-loader、to-string-loader 等开源项目之后,我个人总结出两个字:「阻断」

示例:style-loader

先回顾一下前面提到过的 less 加载链条:

  • less-loader :将 less 规格的内容转换为标准 css
  • css-loader :将 css 内容包裹为 JavaScript 模块
  • style-loader :将 JavaScript 模块的导出结果以 linkstyle 标签等方式挂载到 html 中,让 css 代码能够正确运行在浏览器上

实际上, style-loader 只是负责让 css 能够在浏览器环境下跑起来,本质上并不需要关心具体内容,很适合用 pitch 来处理,核心代码:

// ...
// Loader 本身不作任何处理
const loaderApi = () => {};

// pitch 中根据参数拼接模块代码
loaderApi.pitch = function loader(remainingRequest{
  //...

  switch (injectType) {
    case 'linkTag': {
      return `${
        esModule
          ? `...`
          // 引入 runtime 模块
          : `var api = require(${loaderUtils.stringifyRequest(
              this,
              `!${path.join(__dirname, 'runtime/injectStylesIntoLinkTag.js')}`
            )}
);
            // 引入 css 模块
            var content = require(${loaderUtils.stringifyRequest(
              this,
              `!!${remainingRequest}`
            )}
);

            content = content.__esModule ? content.default : content;`

      }
 // ...`
;
    }

    case 'lazyStyleTag':
    case 'lazySingletonStyleTag': {
        //...
    }

    case 'styleTag':
    case 'singletonStyleTag':
    default: {
        // ...
    }
  }
};

export default loaderApi;

关键点:

  • loaderApi 为空函数,不做任何处理
  • loaderApi.pitch 中拼接结果,导出的代码包含:
    • 引入运行时模块 runtime/injectStylesIntoLinkTag.js
    • 复用 remainingRequest 参数,重新引入 css 文件

运行结果大致如:

var api = require('xxx/style-loader/lib/runtime/injectStylesIntoLinkTag.js')
var content = require('!!css-loader!less-loader!./xxx.less');

注意了,到这里 style-loader 的 pitch 函数返回这一段内容,后续的 Loader 就不会继续执行,当前调用链条中断了:

之后,Webpack 继续解析、构建 style-loader 返回的结果,遇到 inline loader 语句:

var content = require('!!css-loader!less-loader!./xxx.less');

所以从 Webpack 的角度看,实际上对同一个文件调用了两次 loader 链,第一次在 style-loader 的 pitch 中断,第二次根据 inline loader 的内容跳过了 style-loader。

相似的技巧在其它仓库也有出现,比如 vue-loader,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我之前发在 ByteFE 公众号上的文章《Webpack 案例 ——vue-loader 原理分析》,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进阶技巧

开发工具

Webpack 为 Loader 开发者提供了两个实用工具,在诸多开源 Loader 中出现频率极高:

  • webpack/loader-utils:提供了一系列诸如读取配置、requestString 序列化与反序列化、计算 hash 值之类的工具函数
  • webpack/schema-utils:参数校验工具

这些工具的具体接口在相应的 readme 上已经有明确的说明,不赘述,这里总结一些编写 Loader 时经常用到的样例:如何获取并校验用户配置;如何拼接输出文件名。

获取并校验配置

Loader 通常都提供了一些配置项,供开发者定制运行行为,用户可以通过 Webpack 配置文件的 use.options 属性设定配置,例如: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test/\.less$/i,
      use: [
        {
          loader"less-loader",
          options: {
            cacheDirectoryfalse
          }
        },
      ],
    }],
  },
};

在 Loader 内部,需要使用 loader-utils 库的 getOptions 函数获取用户配置,用 schema-utils 库的 validate 函数校验参数合法性,例如 css-loader:

// css-loader/src/index.js
import { getOptions } from "loader-utils";
import { validate } from "schema-utils";
import schema from "./options.json";


export default async function loader(content, map, meta{
  const rawOptions = getOptions(this);

  validate(schema, rawOptions, {
    name"CSS Loader",
    baseDataPath"options",
  });
  // ...
}

使用 schema-utils 做校验时需要提前声明配置模板,通常会处理成一个额外的 json 文件,例如上例中的 "./options.json"

拼接输出文件名

Webpack 支持以类似 [path]/[name]-[hash].js 方式设定 output.filename 即输出文件的命名,这一层规则通常不需要关注,但某些场景例如 webpack-contrib/file-loader 需要根据 asset 的文件名拼接结果。

file-loader 支持在 JS 模块中引入诸如 png、jpg、svg 等文本或二进制文件,并将文件写出到输出目录,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假如文件叫 a.jpg ,经过 Webpack 处理后输出为 [hash].jpg ,怎么对应上呢?此时就可以使用 loader-utils 提供的 interpolateNamefile-loader 中获取资源写出的路径及名称,源码:

import { getOptions, interpolateName } from 'loader-util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loader(content{
  const context = options.context || this.rootContext;
  const name = options.name || '[contenthash].[ext]';

  // 拼接最终输出的名称
  const url = interpolateName(this, name, {
    context,
    content,
    regExp: options.regExp,
  });

  let outputPath = url;
  // ...

  let publicPath = `__webpack_public_path__ + ${JSON.stringify(outputPath)}`;
  // ...

  if (typeof options.emitFile === 'undefined' || options.emitFile) {
    // ...

    // 提交、写出文件
    this.emitFile(outputPath, content, null, assetInfo);
  }
  // ...

  const esModule =
    typeof options.esModule !== 'undefined' ? options.esModule : true;

  // 返回模块化内容
  return `${esModule ? 'export default' : 'module.exports ='} ${publicPath};`;
}

export const raw = true;

代码的核心逻辑:

  1. 根据 Loader 配置,调用 interpolateName 方法拼接目标文件的完整路径
  2. 调用上下文 this.emitFile 接口,写出文件
  3. 返回 module.exports = ${publicPath} ,其它模块可以引用到该文件路径

除 file-loader 外,css-loader、eslint-loader 都有用到该接口,感兴趣的同学请自行前往查阅源码。

单元测试

在 Loader 中编写单元测试收益非常高,一方面对开发者来说不用去怎么写 demo,怎么搭建测试环境;一方面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带有一定测试覆盖率的项目通常意味着更高、更稳定的质量。

阅读了超过 20 个开源项目后,我总结了一套 Webpack Loader 场景下常用的单元测试流程,以 Jest · 🃏 Delightful JavaScript Testing 为例:

  1. 创建在 Webpack 实例,并运行 Loader
  2. 获取 Loader 执行结果,比对、分析判断是否符合预期
  3. 判断执行过程中是否出错

如何运行 Loader

有两种办法,一是在 node 环境下运行调用 Webpack 接口,用代码而非命令行执行编译,很多框架都会采用这种方式,例如 vue-loader、stylus-loader、babel-loader 等,优点的运行效果最接近最终用户,缺点是运行效率相对较低(可以忽略)。

以 posthtml/posthtml-loader 为例,它会在启动测试之前创建并运行 Webpack 实例:

// posthtml-loader/test/helpers/compiler.js 文件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fixture, config, options{
  config = { /*...*/ }

  options = Object.assign({ outputfalse }, options)

  // 创建 Webpack 实例
  const compiler = webpack(config)

  // 以 MemoryFS 方式输出构建结果,避免写磁盘
  if (!options.output) compiler.outputFileSystem = new MemoryFS()

  // 执行,并以 promise 方式返回结果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compiler.run((err, stats) => {
    if (err) reject(err)
    // 异步返回执行结果
    resolve(stats)
  }))
}
小技巧:如上例所示,用 compiler.outputFileSystem = new MemoryFS() 语句将 Webpack 设定成输出到内存,能避免写盘操作,提升编译速度。

另外一种方法是编写一系列 mock 方法,搭建起一个模拟的 Webpack 运行环境,例如 emaphp/underscore-template-loader ,优点的运行速度更快,缺点是开发工作量大通用性低,了解了解即可。

比对结果

上例运行结束之后会以 resolve(stats) 方式返回执行结果,stats 对象中几乎包含了编译过程所有信息,包括耗时、产物、模块、chunks、errors、warnings 等等,我在之前的文章 分享几个 Webpack 实用分析工具 对此已经做了较深入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往阅读。

在测试场景下,可以从 stats 对象中读取编译最终输出的产物,例如 style-loader 的实现:

// style-loader/src/test/helpers/readAsset.js 文件
function readAsset(compiler, stats, assets) => {
  const usedFs = compiler.outputFileSystem
  const outputPath = stats.compilation.outputOptions.path
  const queryStringIdx = targetFile.indexOf('?')

  if (queryStringIdx >= 0) {
    // 解析出输出文件路径
    asset = asset.substr(0, queryStringIdx)
  }

  // 读文件内容
  return usedFs.readFileSync(path.join(outputPath, targetFile)).toString()
}

解释一下,这段代码首先计算 asset 输出的文件路径,之后调用 outputFileSystem 的 readFile 方法读取文件内容。

接下来,有两种分析内容的方法:

  • 调用 Jest 的 expect(xxx).toMatchSnapshot() 断言判断当前运行结果是否与之前的运行结果一致,从而确保多次修改的结果一致性,很多框架都大量用了这种方法
  • 解读资源内容,判断是否符合预期,例如 less-loader 的单元测试中会对同一份代码跑两次 less 编译,一次由 Webpack 执行,一次直接调用 less 库,之后分析两次运行结果是否相同

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强烈建议看看 less-loader 的 test 目录。

异常判断

最后,还需要判断编译过程是否出现异常,同样可以从 stats 对象解析:

export default getErrors = (stats) => {
  const errors = stats.compilation.errors.sort()
  return errors.map(
    e => e.toString()
  )
}

大多数情况下都希望编译没有错误,此时只要判断结果数组是否为空即可。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判断是否抛出特定异常,此时可以 expect(xxx).toMatchSnapshot() 断言,用快照对比更新前后的结果。

调试

开发 Loader 的过程中,有一些小技巧能够提升调试效率,包括:

  • 使用 ndb 工具实现断点调试
  • 使用 npm link 将 Loader 模块链接到测试项目
  • 使用 resolveLoader 配置项将 Loader 所在的目录加入到测试项目中,如:
//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resolveLoader:{
    modules: ['node_modules','./loaders/'],
  }
}

无关紧要总结

这是 Webpack 原理分析系列第七篇文章,说实话最开始并没有想到能写这么多,后续还会继续 focus 在这个前端工程化领域,我的目标是能攒成一本自己的书,感兴趣的同学欢迎点赞关注,如果觉得有什么地方遗漏、疑惑,欢迎评论讨论。

浏览 6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