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键盘→机械键盘→薄膜键盘,我悟了
今天说一下自己为什么用回了薄膜键盘,以及几十块和几百块的薄膜键盘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通过一周时间,用了十几把键盘得出的感受。
作为一名键盘侠,每天就是看啊看敲啊敲,有一天手腕酸痛难受,我知道,需要换把键盘调整下感觉了。
机械键盘和薄膜键盘哪个手感好?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就像有人希望推荐Windows笔电,回答加钱上MacBook就跑偏了。
便宜不代表低级,比如GAM战队Stark用的是几十块的键盘,这把键盘见证了2017年GAM如何暴捶FNC和WE。
每个人喜好不同,哪怕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段也会有不同选择,不能武断地说孰优孰劣。
就像我目前用机械用腻了,选择回归薄膜,机械键盘敲字的姿势基本是这样。
因为键程长,键帽高,需要手掌上翘攀在键盘上,而不是自然地落在键盘上,这会增加手掌背面和手腕的运动量,而且没法使出手指翻飞行云流水的码字动作。
加手托对我来说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更复杂化。
一直喜欢surface那种坚韧、反馈清晰、键程短的键盘,但这个键盘链接方式只有金属触点,无法用在其他设备上。
一开始我把选择范围圈定在薄膜、无数字键。
罗技K380本来是完美选择,按键阻力大小适中,回弹迅速,手感不错。
但这把键盘的问题是太小了,一是按键面积小,形状是模仿打字机的圆形按键,需要手指精准敲击才行,很累。
第二个是按键距离短,从caps lock键到L键只有19厘米,而多数键盘这一距离是20厘米。
一厘米差距带来的影响是,用K380码字时,需要收肘,两手聚拢——像戴了一副手铐。时间长了挺难受。
如果没有短这一厘米和圆形键帽,K380挺完美,价格便宜,做工出色,能连接三台设备 。
我将目光投向了一个老品牌,双飞燕。
这把键盘的问题是它太传统了,重量很轻,采用了传统的火山口结构。
键帽接触的是一个上凸且带有弹性的橡胶膜,所以按键时键帽会晃动,手感不如剪刀脚结构键盘。
笔电键盘通常用的就是剪刀脚结构。
薄膜、无数字小键盘选择范围有限,于是我将范围扩大至全尺寸键盘。
两百多的罗技K470、K580,以及799的mx keys,这三把带有数字键盘,都是剪刀脚结构。
罗技针对K470、K580的刀法很精准,严格说K470叫MX470,是带有鼠标的套装。
这两把键盘采用相同模具制造,细微差距在K470是无线连接,需安装USB接收器,仅支持Windows,K580则是无线、蓝牙双连接,能在任意两台Windows、Mac设备间切换。
上方K470,下方K580
不过让我诧异的是,K470键盘手感明显优于K580,前者按键紧实,后者按键有些松垮。不知道是我手上这两把的做工差异还是这两个型号的差异。
看起来一模一样的按键都能有明显差异,难怪键盘手感是玄学了。
但K470的手感被按键材质拖了后腿,这种粗糙的硬塑料按在上面有些生硬打滑,没有细腻感。
材质甚至不如K380。
那么按键材质细腻、按键距离适中的mx keys和craft就完美了吗?
这两把键盘按键区域几乎一样,是罗技的高端薄膜产品。
但,罗技的设计师对圆形有种执念,mx keys、craft没采用圆形键盘,却通过另一种更糟的方式保留了圆形造型。
按键下凹设计给人第一感觉是按了等于没按。
平复心情想想它有多贵后,我再次体验,还是没get到设计师的意图。
这种设计让手指有“踩空”的感觉,99%的键帽都是平整或者弧形设计,而给键帽挖坑的设计,让手指敲击时需要额外下探,增加了手背部肌肉和神经的负担。
其他键盘的感觉是把凸起的键帽按到平面上,而这个是把平面的键帽按进坑里。
这把键盘的键帽设计虽然不对我胃口,但用料、功能达到了旗舰级别。
这就像一个美女,虽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我得承认人家确实是美女。
键帽材料细腻,摸上去非常舒服,键盘重达806克,快赶上全尺寸机械键盘的重量了,摆在桌子上很稳,不会因敲击动作大移动位置。
具备无线和蓝牙两种连接方式,能在三台设备间切换,支持Windows、Mac双系统,而且有键盘灯。
我计划K470和mx keys交替着用,反正无论怎么选,半年以后又会蠢蠢欲动起来。
对了,相信我,无论怎么选,都别选矮轴。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ID:iFang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