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这么干,很不体面!
共 192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1-12-20 21:24
如往常一样,今天我打开一款常用的产品 A,然后在 A 的内容发布区放了一个来自产品 B 的链接。
结果,A 产品提示我内容发布失败。
我非常确信的一点是,我从 B 产品中生成的链接不带任何违规内容,并且 A 产品的发布功能也没出 bug。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A 产品屏蔽了来自 B 产品的链接。
具体的实现方法,就是从技术层面识别 B 产品的域名。一旦检测到,就做屏蔽处理。
可能有读者会好奇,我为什么要在 A 产品里发布来自 B 产品的链接?
我说下场景你们就明白了。
平时我会用 A 产品来发布一些图文内容,但因为 A 产品目前还没有直播功能,所以我只能用 B 产品来录制直播并生成回放。
然后,我会把通过 B 产品生成的回放链接放到 A 产品里,以此作为内容回顾提供给用户查看。
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两个产品都有各自的定位和特性,而它们都无法同时满足我的需求。
后来,我也去了解了一下为什么 A 产品要屏蔽 B 产品的链接。原因很简单,B 产品做了一些不太体面的事儿。
A 和 B 两款产品所面向的目标用户有重合,最近 B 产品所在的公司开发了一款新产品,目标直指 A 产品的用户。
光从直观体验和视觉观感上看,B 产品的设计灵感都来自 A 产品。说得直白点,有明显的抄袭痕迹。
除此之外,B 产品的运营也在通过一些手法撬动 A 产品的用户,比如派人到 A 产品里私信用户,以对 A 产品不利的对比去鼓励用户进行迁移。
另外,B 产品还在搜索引擎上购买 A 产品的关键词,以至于其他用户搜索 A 产品的名称时,显示出来的都是 B 产品的链接。
在商业的世界里,这些都可以被称为是竞争。只要没破坏法律规则,也都可以说成是正当竞争。
但是,即便是竞争,也需要体面。
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很多产品都是靠模仿和借鉴其他产品做起来的,这是事实。包括我们如今正在用的微信,也是来源于国外产品 kik 的灵感。
可在我看来,借鉴和抄袭是两码事。
简单说,借鉴是提取一些元素或灵感进行的再创作,而抄袭则是原封不动的照搬或者小幅改动后的复制。
其中的分界线,就是再创作者是否是踩在别人的肩膀上用别人的方式去谋求自己的成功。
我们对原创的保护一直不是很好,这就导致了抄袭的成本很低,也引发了一些恶意竞争。
回到 A 产品和 B 产品这件事上,其实我都是他们的用户,我也觉得他们确实帮我解决了问题。
但是,他们的这种竞争实际也破坏了我的体验。新体验没有比旧体验更好,反而增加了操作和审核门槛。
事情的最后,没有赢家。
产品如人,人如产品。
通过产品的设计和策略其实可以看出背后的设计者是怎样的价值观,偷懒是一种选择,作恶是一种策略。
我们鼓励产品创新,也乐意看到彼此间的正当竞争,用户会通过实际行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只有竞争足够充分的时候,创新和改进才会不断发生。但是,竞争需要体面,而不是无底线的抄袭。
就像一场体育比赛,运动员需要的是同场公平竞技,比的是实力和技巧。如果靠耍小聪明或者下黑手取胜,那体育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赢,是目标。
但是,体面的获胜,才是追求。
我希望看到互联网圈存在一种良性竞争,大家靠拼创意、拼体验、拼价值去获得用户的选择和青睐,而不是靠耍聪明。
我也知道很多人把这种聪明看成是一种杠杆或者是策略,觉得是一种奇招。
但我觉得,大家如果都能多一些实在,靠真本事去获得胜利,我们这个世界会多一些美好。
不作恶,是一个很高的道德要求。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善良者居多,但也不得不承认,在涉及到自我利益的时候,很多人会优先选择聪明。
尽管善良比聪明更重要,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要克服这种底层人性,需要很强的定力和是非观。
什么样的人会做出什么样的产品,产品怎么样,大概率也可以洞见背后的团队和产品决策者是怎样。
产品如人,人如产品。
················· 唐韧出品 ·················
抄袭,是为了追求一样的结果。借鉴,是为了让过程性思考更有质量,以此产生出新的价值增量。
同理,我们的很多国产车其实都有过抄袭借鉴的历史,但他们真正获得用户好感和尊重却来自于对原创和品质追求的国货崛起。
再看,力宏都出来道歉了,相比之前,体面多了。
错就是错,早点借鉴当年冠希的担当该多好。
选择不同,结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