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碎片(第 6 期)

Python面面观

共 3182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0-11-30

一方面是持续保持对产品体验敏感度,另外希望可以作为零碎信息整理,为系统知识构建提供内容。所以会不定期发布「体验碎片」。


内容涉及: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讨论,以及对部分大众产品的功能期待,最后会推荐不错的文章。以共飨之。

体验亮点

1. 「Listener」App 将播客内容一键转为文本

在体验碎片(第 3 期),有写到一个产品期待是:

现在有很多播客节目比较不错,有时需要有一些笔记。现在我的处理方式是听到关键部分再自己记录,这样往往比较麻烦。但是我看市面上并没有类似产品支持语音转文本的功能,还有一些录音转文本的功能需要有源文件,而且收费高,转换慢。所以期待有类似功能出现,当然,也需要解决好版权问题。

当时其实已经研究「讯飞语记」、「喜马拉雅」几款应用,发现几乎都没有支持语音转文本这种功能,而且技术上也不太好实现。所以才有了这个产品期待。

近期发现了这款应用。看了产品描述和之前的期待基本吻合,但是只支持英文,应用在美区。

产品介绍:https://listener-app.com/

收听者是最佳播客收听体验!播客中有很多信息,但是记住所有信息并不容易。使用Listener,您可以点击一个按钮,节省时间,然后将刚刚听到的内容转换为文本!


充分利用您的时间收听播客!保留您发现有趣,有趣的所有内容的集合,或者只是添加标签以供以后收听。侦听器是播客一直在等待的应用程序!


借这款产品简单聊聊播客。今年播客的用户 + 内容都是大幅增长,是行业公认。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工具的补充和完善。例如现在出现了一些播客主创作者工具,也有一些泛用性平台客户端(小宇宙App、快手的皮艇App、轻芒的播客建站服务)。

所以,在基本的场景满足后。一些细化的场景需求,就像刚刚提的,语音内容转文本,我做过一些局部调研,判断有一定市场。所以这块还是保持期待。

2. 飞书文档

之前弃用了 Notion,目前在使用语雀。弃用原因在体验碎片(第 3 期)有说过。最近飞书文档出了独立应用,开了发布会,好不风光,于是上手开始体验。准备工作用语雀,个人文档用飞书。

飞书文档的编辑场景在向 Notion 看齐,文档的发布、更新、协作一定程度上也比语雀好。但是在细节上还有很多功能要补。飞书文档 + 另外一款独立的「飞书多维表格」加起来可能才有竞争力。

具体功能细节上的事不多说,说说整体产品设计理念上。在产品设计上,看到很多人称赞飞书的创新能力,于是我去追本溯源看了看背后的故事。飞书的很多设计,以及产品前身,都有国外一些协作应用、文档应用的影子,包括 Notion,slack 等等。

所以,视野上还要足够广,才能有新的灵感。另外,这不能定义为「抄袭」,因为看起来飞书文档会做很多本土化需求。长期来看,在国内的发展一定会比 Notion 要好。

体验槽点

1. 「网易严选」App 换购设计

换购的场景是当消费者下单结算之前,商家根据下单的订单数或者订单金额,追加促销的一种方式。根据了解的数据,这种方式在目前,如果使用得当。站在平台和商家角度,确实是会提升整体销售额。

但是,营销方式最好有度量,像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简单直接。但是看下图网易严选的换购流程,占了购物车一半的面积,而且换购的方式还不只一种。密密麻麻几乎看不清重点。

优化设计方案:区分换购和购物车内容;换购内容减少,最好只有一种方式。如果一定要 2 种,可以留入口,跳转到另外页面。

常见的反驳是:多一次跳转就多一些流失。那可以这样:进行 A/B Test,并且设定指标衡量。衡量指标可以是:销售额 + 用户满意度 + 用户复购率。


网易严选购物车页面(图来自网上)

2. 内容制造者的隔阂手段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先分享 2 张图片。第 1 张是一位亲属去医院诊所开的中医药房。亲属把药方发给我,说让我帮忙看看具体药物内容。拿到后我不知所措。

图:医生药方

另一张图片是中国移动的一张所谓“单位授权书”证明,拿到这个证明后,同样也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填。

图为:中国移动端的“单位授权书”


这种情况想必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有遇到。一开始这种情况我理解为是无意为之,属于个别现象。后面经常出现后,我在想,是否是这些内容制造者的故意手段,用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中国移动端的一些套餐费用叠加,线上取消困难,要求消费者去线下营业厅处理。并且给出一系列繁琐流程,目的就是想让消费者放弃折腾?

制造这些内容,不是让消费内容的人读懂,而是求助于内容制造者。

真是奇怪的现象。还是拿中国移动案例来说,为了让一些业务办理必须在线下,而去额外增加一些线下业务人员。这样的投入产出是否划算?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思路吗?

产品期待

iOS Widget 的上线,出现了一批比较有意思的应用,关于图片、内容信息展示的趣味玩法。目前更多的 Widget 是作为辅助小屏在展示重要内容。由此延伸出来,Widget 能不能作为一个场景的主要展示区,值得思考。比如:Widget 直接就是家人的图像,点击直接拨打电话?或者说是一个虚拟宠物,实时更新状态(类似以前电脑桌面端的 QQ 宠物)?或者直接可以占满整屏的图片形式(2 到 3 个 Widget 拼凑一起)?

看起来,有很多玩法可以尝试。App Store 也有 Widget 专辑应用介绍。期待耳目一新的玩法。

推荐内容

The Information

今天推荐一个 Newsletter 。The Information 会在每周发布一封中美互联网行业的深度文章。比如在 10/14 期的一篇文章,让我们知道了,无人驾驶可能离我们还比较远。

文章中提到,为什么无人驾驶这么难?这里摘录部分内容:

无人车行业有一个被称为 90-90 的法则,这句话是时任 Waymo 感知软件负责人 Sacha Arnoud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演讲所说。他的原话是 “When you are 90% done you still have 90% to go” ——意思是,在自动驾驶行业,前 90% 的工作仅需花费 10% 的时间,而剩下的 10% 则需要用 90% 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


在天气好的情况下,让改装车在没有干扰的路况上做演示仅仅是个开始,剩下的工作对自动驾驶团队的能力和耐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rnoud 在演讲中提到,为了解决最后 10% 的技术问题,团队需要将技术能力提高十倍、将团队规模扩大十倍,其中包括找到更有效的方法让更多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合作。需要将传感器的功能提高十倍,还要从根本上将系统的整体质量和测试方法提高十倍。


The Information 今年年初报道过,至 2019 年年底,全球 30 家无人车公司(不含自动驾驶卡车、用于货物运输的无人车公司以及 Tesla) 已经投入 160 亿美元。在这 30 家公司中,前三家——Waymo、Cruise 和 Uber——占了总投入的一半。其中,Waymo 对自动驾驶的已有投入是 Uber 的 2 倍,今年年初 Waymo 刚从外部投资人处融资 30 亿美元。


这些钱都花在了哪里?


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略估算:工程师的薪资、改装车的路测、地图数据搜集以及安全员的薪资是一部分。除此之外,内部用来训练算法的软、硬件以及用来模拟真实运行的车辆模拟系统。这部分的成本有多高?举个简单的例子,仅仅是生产一辆改装车的成本就在 25 万美元到 50 万美元不等(Waymo 有 600 辆,Cruise 有 200 辆)。

邮件订阅链接放在了「阅读原文」,感兴趣的同学自取。

浏览 2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