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后的出路(建议收藏)

程序视界

共 4189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4-05-21 21:46

一位在公司做执行角色的小伙伴问我,35岁以后如果还到不了管理层,还有没有其它出路。
我的回答是:管理之外仍有出路,最起码有五条。
下面的视频展示了我最近十年的成长历程,可能对你找出路有启发。没有广告,不卖货,可以放心观看。
以下内容,共3000字,深入解读35岁之后的出路,阅读需要8分钟。
1 
在聊具体的出路之前,我们得先理解几个关键点。
第一点,年龄的问题,并不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岗位的问题,而是绝大部分领域绝大部分岗位的共同问题。
你现在就可以数一下,随着年龄增长竞争力不断上升以至于越老越吃香的职业,到底有多少。
你想下,看你是不是就想到了医生、老师、公务员、作家、心理咨询师等,是不是双手双脚就能数得过来。
事实是,绝大部分领域绝大部分岗位,从业者在年龄翻过某条线后,竞争力都是在下降的,只不过IT领域里这种现象,比较突出而已。
坦白讲,随着年龄增长,个人性价比下降,被市场需求的程度下降,是没有办法回避的。
第二点,管理岗位始终是少数。
管理者和个人贡献者的比例大概就是一比四。
一个十人的团队不大可能有三个管理者,顶多有两个。一个100人的企业不大可能有30个管理者,一般就20个左右。
管理岗位始终是少数,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都不可能成为管理者,就是个大头兵。
第三点,我们是由多种角色组成的。
一个人可能有多种工作角色,他(她)可以是医生、顾问、院长。
一个人可能有多个生命角色,他(她)可以是儿子(女儿)、爸爸(妈妈)、丈夫(妻子)。
一个人可能有多个社会角色,他(她)可以是朋友、邻居、同好者、志愿者。
第四点,工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你可以是雇员,受雇于他人来工作。你可以自雇,自己为自己工作。你可以雇人为你工作。你可以当一个投资人,投资一个企业,让许多人为你工作。
理解了上面这四个点,我们来看35岁以后管理之外的五条出路。
✧ 2 
出路之一:选择环境,延长个人贡献者的职业寿命。
多数领域的发展通路都是两条线。一条线是沿着个人贡献岗位不断升级,从工程师到中级工程师再到高级工程师再到专家级工程师。一条线是沿着管理岗位向上攀爬,从基层主官到经理,然后中层,再到高层。
如果我们把管理当作一个出路,那这条出路并不是适合大部分人的。因为管理岗位是少数,十个人的团队就那么一两个管理者,大部分人注定走不了这条路。
走不了管理这条路怎么办?
首先我们可以分析下自己所在领域,看我是不是可以在个人贡献者这条路上走得更久一点。
我是一位开发者(软件开发工程师),现在35岁,我能不能干到40岁、50岁?
其实是可以的,不是所有公司都有40岁、50岁的开发者,但的确有不少公司里边是真的有不少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开发者的。
我原来给中国电科院做Qt应用开发培训,就发现他们做电力软件的那个部门,有大量四五十岁的工程师。这个部门负责的软件系统,核心开发者,多数都是四五十岁的人。
在类似这样的企业里边,你作为工程师,干到40岁、50岁,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你在当前工作环境里做不到40岁,换一个环境,就有可能做到40岁,甚至做到50岁。
你有了选择环境的意识,“管理是唯一出路”这种限制性思维就会松动,你就可能通过观察、分析、筛选,在你当前所属行业内或其它行业内,找到那些对年龄更为友好的平台,在个人贡献者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你可能会说,这种策略是有局限性的,我可能干到40岁可以但45岁又不行了,怎么办?
没错,单就主业来讲,你不管怎么换,都还是可能会碰到一个年龄的临界点,到了那个点,你就失去了增长的可能与选择的资格。
应对这种情况的一种办法是——发展第二曲线。
出路之二:发展第二曲线。
很多时候,我们担心某一种工作没出路,并不是真的担心这种工作做不下去了,而是害怕自己在这种工作上没有办法保持增长,或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衰退。
我们很想要30岁时年收入15万,32岁时年收入20万,40岁时年收入30万,50岁时年收入50万……年收入就这么一直增长下去。如果40岁时年收入40万,50岁时年收入变成了20万,我们就没有办法接受。
我们害怕的不是职业寿命短,我们害怕的是滞涨、衰退。滞涨和衰退会唤醒我们内心的无力、无助、无能,让我们感觉特别糟糕。
有不少企业,像苹果、腾讯、美团、小米等,都会在现金牛产品还如日中天时就开启第二曲线,培育新产品,以便将来现金牛产品变现能力衰退时,能够靠新产品保持增长。
我们职场人可以参考这种做法,在主业还能维系时,就试着探索第二曲线,培育一个副业出来。这样我们就能像企业一样,整体上保持收入增长。
我就是这样做的。2013年我33岁,在一家软件企业做研发部门经理,尽管工作还没什么特别的危机,但已经进入瓶颈期,既难升职加薪,又难能力提升,所以我就在工作还算稳定时,开始通过写作技术博客,探索新的可能性。后来出版了《Qt on Android核心编程》等图书,开发了网课,做了企业内训,建立了多种新的收入来源。
发展第二曲线,收入的增长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零到一建立副业的过程,我们能看到自己增加新知识新技能,也会体会到内在成长。
收入增长加上内在成长,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能够创造新的可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会冲淡人到中年不可避免的丧失感和衰退感,让我们感到整体态势依然向好,我们依然有出路。
出路之三:重心向家庭和自我倾斜,活出丰盛的状态。
有时候你会发现,有的人在工作上进入瓶颈期后并不着急强行突破,而是选择保持住这个状态,把精力投资到其他方面。比如更多地陪伴孩子,比如更多地陪伴另一半,比如探索新的兴趣,给自己增加一两种爱好……这个人就这样变得更丰富了,活出了更为多元更为丰盛的状态。
这种做法,其实和发展职业第二曲线是类似的,它是通过把重心切换到家庭和自我上,把精力投入到各种生命角色的需求上,让自己获得了不一样的体验,让自己有了增长的感觉、变化的感觉、向好的感觉。
这样一来,虽然工作上没什么变化,但把工作和生活视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态势是向上的、向好的,个人会有增长感、丰富感,会认为自己是OK的。
出路之四:参与社会事务,发展社会角色。
有的人在主业上遇到瓶颈时,会热心于在社会上做各式各样的事情。
比方说他会加入小区的业委会,积极为小区业主谋福利。
比方说他会加入公益组织,在各种社会性活动中担任志愿者。
比方说他会牵头组织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读书、演讲、跑步等),为大家服务,也顺便结识各种各样不同的人。
这种做法,其实是通过做更多的社会性事务,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社会角色,让自己在宽度上有变化和增长。
这样的话,他整个人也是在变化的,也是在向前的,也能冲淡主业滞涨的无力和丧失感。
出路之五:单干。
我就选择了主动单干,不受雇于任何组织,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工作,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这条路充满荆棘和挑战,想走的话,可以看看我在两年前写的这篇文章——“自由职业5年,我总结出16点经验”。
✧ 3 
以上,选择环境、发展第二曲线、重心向家庭和自我倾斜、发展社会角色、单干,这五种不同的“出路”,都可以带给我们“发展感”、“成长感”,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仍在不断变好,人生依然有希望。
最后,我想说的是,从人的生命历程来看,我们总会在翻过某个年龄(可能是35、40、45等)后,在某些方面(比如体力、心力、脑力、心智带宽、学习能力等)的表现大不如前,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各式各样的丧失,会难以控制地感觉自己在不断变差。
没有什么特效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我们深入内心去调整我们对这个世界和个人发展的看法,需要我们试着放下对完美自我和永续增长的追求,试着与现实和解,最终接纳现实。
当我们能够接纳现实的不可改变,就可以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丧失和衰退不可避免,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生活好好继续?
这个问题能引领我们找到新的策略和行动,活出自洽的生命。

浏览 333
4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4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