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本书,很强大!

共 13906字,需浏览 28分钟

 ·

2024-03-26 06:30

23 年上半年,因为 ChatGPT 的横空出世,我一度觉得以后都不太需要再读书了,有什么需要学习的东西直接扔给 GPT 就可以。不过大半年下来尝试了各种工具,发现要获取高价值的“增量知识”,无论用 AI 总结还是问答都没法达到很好效果。所以从 Q4 开始又重新开始回到了每天读书的习惯。

今年豆瓣上标记读了 84 本,其中大概有 70 本左右是最后一个季度读的。目前我使用最多的阅读方式是微信读书 app,除了找书方便,可以随时做笔记外,有两个功能最近也比较喜欢:

  • 可以听书,且 AI 语音效果还不错。不光在运动、通勤时可以听,甚至可以开着屏幕听,用来帮助我进入读书的专注状态。
  • 上传英文的 epub 书籍,可以按段落自动翻译。以前我都习惯读原文,还想着可以提高英文阅读效率。但实际上不管怎么练,看中文的效率就是要快很多。AI 的翻译能力肯定会越来越强大,所以不如拥抱这些技术更高效地获取知识。
96439fea65650b9c074d812023595cc3.webp

接下来我会在 23 年读过的书里,挑选一些个人非常喜欢的书来做一些推荐。入选的书都是个人打分四星以上的,所以下面仅用星标表示“强烈推荐”。

大脑与复杂科学

去年的文章 [1] 里,一上来就贴了一堆技术书,估计劝退了很多读者。这次打算从更面向大众的类别开始推荐。

1. 千脑智能[2]

8679132a7cbbf2ea9908b8fcb31be6a7.webp

相信很多搞 AI 的同学都跟我一样,因为 GPT 的爆火而对于脑科学,复杂性科学中的“涌现”等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今年看了不少这个方面的书。拥有传奇经历的 Palm 创始人的这本书,是我看过的几本中印象最深的一本。

书中的第一部分揭示了很多人脑的工作方式,例如人脑会基于世界模型不断做出预测,当预测与接收到的信息不符合时会引发更大的神经元激发,引起意识的注意和学习。这种“预测机器”的模型与我之前认为的“感知激发”模型有很大的不同。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例子,包括新脑与旧脑,皮质柱,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狭义与广义的参考系,多个模型的投票机制等。总体感觉是一个非常合理且激动人心的理论设想,不过文中给出的具体实验论证并不多。

第二部分讨论人工智能的未来,这部分在 GPT 诞生后的眼光来看很多也挺合理的,比如所谓的参照系从广义上来说是否可以对应到 embedding 的 latent space?MoE 是否可以理解为投票机制的一种实现?作者指出的当前模型的一些优势和缺陷也挺抓住重点。最后还对于 AI 安全方面做了一些讨论。不过这块的内容也属于“科普”层面的,如果你想着如何利用大脑机理来直接形成 AI 算法的具体设计思路可能比较难,但大脑的工作方式对于 agent 与认知架构的设计多少还是会有些启发。

第三部分讨论人类智能的未来,更是格局打开,隐约有种看物理科普书的感觉。探索地外智能生命,如何保留和延续人类文明,新脑与旧脑的“斗争”等讨论让我一再感受到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进化论两股宇宙主旋律交织所谱写的神奇乐章。可能也是后两部分跟我近些年看的书有诸多共鸣,所以整体读下来还是相当震撼,强烈推荐。

2. 会讲故事的大脑[3]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描绘大脑的各种神奇现象,然后再从科学角度设计各种实验去挖掘现象背后的原理。读前几章的时候感觉故事很有趣,实验也很有想象力,有点脑科学界拉马努金的意思,但是组织上比较散,看不出框架主线来。但读到后面发现联觉,镜像神经元等现象逐渐跟语言的诞生,语言与工具使用的相似性等串联起来了,也是颇为奇妙。

当然书中也有不少大脑结构的术语与相关实验介绍。仅从当前状态来推断大脑的运作原理还是挺困难的,无论是大脑本身的复杂度还是探测手段的不完善都造成了很大困难。而从进化角度来挖掘语言的诞生又极其困难,因为不像生物结构进化那样可以通过考古挖掘来获得。我们对于复杂 AI 模型中涌现出来智能的探索感觉可能进展会更快(例如 Anthropic 发表的一系列 induction heads 的研究),而且也可以通过不同尺寸的模型实验来模拟生物大脑容量进化的过程,想想也是蛮有意思的。

3. 大脑的故事[4]

David Eagleman 或许是最知名的脑科学家之一?不光是著名剧集《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Andrej Karpathy 也曾推荐过他的著作。这本书写得也非常易读,有着一个松散的叙述线。从中能学到不少新知识点,例如记忆的可塑性(人类的 hallucination 哈哈),大脑持续预测的工作方式,心流状态中前额叶的抑制,“自由意志”的错觉等等。对我来说可能因为其它书也大都提到过,读起来没有那么震撼,有点脑科学+心理学+些许大脑保健指南的感觉。

这其中不少知识点对于 AI 研究者来说应该也有些启发,例如 system 1 跟 system 2 的关系,在足够复杂的系统中的意识涌现等。甚至后面也有不少内容可以成为科幻作品的灵感来源,像神经可塑性与脑机接口的想象空间,上传智能还是需要解决自我更新的问题等。

整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形容当今脑科学的研究方式的类比,就像“拿着传声器站在棒球场外面,试图了解棒球的规则”。可能也正是这个限制,导致很难在现在的脑科学研究中看到非常“硬核”的部分。如果有这样的著作,欢迎推荐!

4. 复杂[5]

657234f3981df181f1fc90552d57be61.webp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读完才发现,如何定义复杂性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一个我们还没有窥得门径,但已让世人领略无数奇观异景的精彩世界。书中涉猎的领域广泛,有很多令人诧异的例子,比如通过非常简单的函数就能展现出混沌效应来,这样的例子涉及了生物、计算机、网络、物理等多个领域,让人大饱眼福。我也是在这本书中第一次了解到进化不仅仅是基因的复制与变异,背后复杂的交互与表达可能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书中有不少内容引人深思,尤其吸引我的是为何在熵增的定律之下,会出现高度有序的智慧生物这类复杂系统?进化论的底层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力量在驱动,可以统一地解释各种复杂系统(从恒星到生命)的形成?或许真如 Wolfram 所说,这背后其实就是自然宇宙在用一些非常简单的规则做着计算?

5. 解码者[6]

今年还没来得及读新出的马斯克传记,倒是把之前这本讲基因编辑背后精彩故事的杜德纳传记读完了。这本书的技术内容还挺硬核,各种 CRISPR Cas 酶的发现,作用机制感觉都学了个七七八八。几位大佬之间的学术、专利、商业竞争也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当然最引人深思的还是基因编辑技术背后的伦理与安全问题,当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来治疗疾病,甚至改善人类的智力、体质,大大加速“进化”时,我们应该基于什么样的原则和标准来做出选择?如何平衡其中潜在的风险?拥有这种技术能力却故意不使用会不会也是一种“不道德”?这与当前 AI 技术发展中碰到的安全监管问题有着相似的困境。

物理

6. 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7]

ac33e7e6e562d857689cb0187a53b291.webp

罗韦利绝对是物理学家中数一数二的文艺青年,每一本书都是旁征博引,文笔优美,以及巧妙丝滑的连贯叙述。你说《尤利西斯》,海森堡,列宁,柏拉图,大乘佛教中的龙树菩萨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看了这本书就知道了。以前我还不太理解“没有人能理解量子力学”这句话,看完这本书后终于有点感觉了。作者提出的理论也挺令人震撼,就像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那样,每当坚不可摧的事物受到质疑,就会打开新的道路,让我们能看得更远。这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

7. 直到时间的尽头[8]


1d87244b7ed85c77e608af0f92d4b944.webp

这本书是我今年的年度最佳,仅凭它,Brian Greene 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罗韦利!开篇的一个故事就给了我极大的冲击,为什么我们会对数学、物理如此痴迷,因为一旦你证明了一个定理,它就会永远存在,远远超越我们转瞬即逝的生命,甚至能与时间本身去竞争那种“永恒”。从毕达哥拉斯出现之前直到永远的未来,画下的所有直角三角形都满足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定理,没有例外。这是何等感觉!

本书的主线也是围绕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广义进化论展开的。前四章的内容比较像传统的物理科普读物,解答了在系统整体熵增的前提下,万有引力是如何在局部形成了看起来更有序的恒星、星系。而后分子达尔文主义/耗散结构或许可以解释生命的起源。这一切局部熵减的过程,都是在符合整体熵增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

第五章讨论了我们为什么会有意识以及自由意志,这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结论是“普普通通的物质,服从普普通通的定律,执行普普通通的过程,却也会具有绝不普通的思考和感受能力”,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在对大模型是否能达到 AGI 的讨论。

第六到八章进一步讨论语言,故事,神话,宗教和艺术创造,这部分内容比较文艺。从我的理性解读来看,这些人类叙事或许也有间接增加人类整体社群生存的可能性,与广义进化论的观点相符。另一方面也呼应了开头,除了科学外我们也有其它的方式去追求“永恒”,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最后三章极为精彩,讨论了天体,宇宙,生命体,广义的思维者的终极命运,以及在最后的思维者的终结之后的宇宙图景。如果我们把时间看作热力学之矢,那么在宇宙中只剩分散飘荡的粒子之时,时间也会走到尽头。书中描绘的神奇图景,远远超过了《万神殿 2》带给我的震撼,阅读过程中经常有那种时间停滞,意识进入一种光速跃迁的状态,汗毛倒竖,心潮澎湃。

不光人终有一死,时间本身也会走到尽头。如果你现在从大爆炸开始,一路想象太阳的诞生,生命的出现,恒星烧尽,黑洞发光与解体,一直走向一个寒冷、黑暗、近乎空无的宇宙,你会发现生命存在的时间会比光穿过一个原子核所需要的时间还短,而最终我们曾来过的证据不过是某个单独的粒子位于此处而非彼处,或另一个单独的粒子在以这种而非那种方式运动。

但作者仍然给了我们慰藉:

为何是有而不是无?是什么点燃了生命的火花?思想意识是如何出现的?虽然我们的片刻例外且罕见,但这种认识能让我们将生命的昙花一现和自我反思意识的稀有,作为价值和感恩的基础。虽然我们还是会渴望拥有一份能够持久的遗赠,但对宇宙时间轴的探索清楚地表明,我们无法实现这种渴望。然而我们也同样清楚地看到,宇宙中的一小撮粒子能够脱颖而出,审视自身及其所在的现实,明白了自己多么短暂,然后又凭借短短一瞬间迸发出的活动创造了美,建立了联结,展示了神秘——这一切,多么奇妙啊。

格林的确讲了一个很美的故事,一个没入黑暗后仍然回响的故事,一个由声音雕凿成、蚀刻进沉默中的故事,一个真正触动灵魂的故事。

8. 别逗了,费曼先生[9]

非常知名的一本传记,名不虚传。这版的翻译略感奇怪,所以打分低了些。费曼的传奇经历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搞物理本行,还是做生物研究,开保险箱,泡吧,打桑巴鼓,画画,破解玛雅文字等,都是手到擒来,小有所成。对于普通人来说比较有借鉴意义的还是他的学习与做研究的方式,比如要找到自己的兴趣,通过具体实例来学习,不照单全收而要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乐观自由的心态,深刻理解而不故弄玄虚等。此书的写作风格挺酣畅,让我联想起赫拉巴尔的《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可以一口气读完。

创业

9. 精益创业[10]

13bcdf44147be823df97371dfa88084d.webp

这也是一本老书了,不过年轻时读可能还真没现在那么有感触与收获。在今年大家都大力搞 LLM 创新的时候,推荐这本书感觉格外适合。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科学创新的方法,比如小批次开发,不断获取“经证实的认知”,基于假设作出预测再进行验证与迭代,现时现地去考察和理解你的客户是谁,在哪里,要解决什么问题,设计可执行的衡量指标,通过“5 个为什么”来深入学习等等,覆盖了创新的想法创意、MVP 开发、衡量迭代、坚持或转型、规模化/大公司等多个阶段。书中的一些案例如 IMVU 的产品开发迭代过程也很真实具体,相信能给很多创业的朋友带来启发。

10. 亚马逊逆向工作法[11]

d27b73754f7f9d4aa9a53847b265102a.webp

或许是讲亚马逊工作方法最好的一本书,来自亚马逊高管的一手信息介绍。其中讲的方法非常精彩且有借鉴意义,例如包括:

  • Bar Raiser 面试法。
  • 六页纸备忘录开会法。
  • 产品新闻稿工作法。
  • 每周业务分析会,关于指标方面的讲解非常有启发。
  • 来自丰田的“按灯”机制。

下半篇介绍了亚马逊内部很多产品线的例子,生动地表现了亚马逊深入了解客户,从客户体验出发的工作方式。有不少做法在今天或许看起来顺理成章,但回到当时那个时间点想想,都是挺艰难且重大的抉择。客户至上,长期思维,价值创新,关注细节,这些原则虽然听起来都是简单的道理,但真的要在每日工作中持续实践,还是挺需要刻意练习与强化的。

11. 冲向火星[12]

6c4108ff79c369ed595e10316771674b.webp

一本非常精彩的 SpaceX 传记(偏早期经历)。作者访谈了大量 SpaceX 的员工,对于公司早期的经历做了非常有血有肉的描述,整个故事也是跌宕起伏,非常吸引人。虽然以讲故事为主,但其中也可以看出很多 SpaceX 员工和文化中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

  •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不断打破常规;
  • 鼓励放手去做,加复盘迭代;
  • 通过快速决策来极大推进项目进展(感觉决策速度是很好的 day one 精神体现);
  • 不惧怕失败,开放成长;
  • 追求极致且志存高远;
  • 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也难怪 SpaceX 如此优秀,只花了 6 年 4 个月就实现了火箭进入预定轨道,而唯一的第二名花了 11 年 7 个月,其它知名的维珍,蓝色起源都还没有达成这个目标。书中很多有意思的桥段也是令人印象深刻,比如 Musk 为了招人专门给拉里佩奇打电话,让他把候选人的妻子从谷歌的旧金山办公室调去洛杉矶分部……大佬就是可以这么为所欲为😂

24 年计划也读一下《极限高压[13]》这本特斯拉的故事。

12. 创意选择[14]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透露苹果早年内部的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书,主要围绕作者亲身经历的 Safari 浏览器和 iPhone 键盘两个项目展开。从作者的描述来看,苹果当时的风格是非常喜欢用程序员做的“示例程序”演示和评审来推动项目进展,通过做出具体的原型产品来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基于具体的事物、体验进行讨论,而不是基于脑补来争论和发散。不知是否跟作者举例的这两个项目当时都在比较早期有关系。毕竟实际做开发的成本也不小,应该不太可能完全舍弃客户洞察、立项讨论甚至设计评审之类的流程。书里描绘给乔布斯做演示的场景写得很玄乎,标题就叫“圣人的裁决”,过程中他总共说了四句话,但好像已经完全洞察了一切。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现实扭曲力场”的体现吧。

13. 小米创业思考[15]

创始人自己写的书品质基本还是不错的,比如之前推荐过的《Build》《创新公司》等。这本书介绍了小米的创业历程和背后的思考,形成的各种方法论。作为一家年轻的企业,小米做得还是很成功的,对整个“中国制造”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即使身处不一样的行业,其深入思考的方式仍然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小米对于是否要造车方面的思考就令人印象深刻,其中的一些市场发展假设跟理想汽车也是不谋而合,挺有意思。

历史

14. 筚路维艰[16]

fa350319a2992bb982af834fb083a322.webp

跟《置身事内》一样的五星好书,讲述的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五次国家发展路线调整背后的人和事,非常有血有肉。这本书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那种“政治正确”风格,读起来非常吸引人。引用一下豆瓣网友的评论:

官方推荐的书目,原本以为内容会是和书名一样的伟大光荣正确,没想到竟还真让人读出了兴趣。

对于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人来说,读一读这些历史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把治理一个国家也想象成“创业”,那这其中的问题复杂度,决策的难度可比我们日常工作大得多了。中间踩过的坑,经验教训也十分宝贵。可以说既可以从中学习,也能得到一些慰藉。

15. 芯片战争[17]


55bb52d1f9733892bf346a88bbe4def1.webp

IT 科技行业从业者必读!五星好书,可惜因为删减的关系要扣点分。在微信读书上看的话,会有好心的网友贴出跟英文和繁体版本中有出入的部分。

作者非常专业和深入,把这短短几十年就彻底革新了人类社会与日常生活的芯片产业发展史娓娓道来。我们所熟悉的仙童八叛将,英特尔,美光,德州仪器,台积电,英伟达,ASML,中芯国际,华为等悉数登场,交织着国家、商业、人才、科研创新与工程能力的角逐,精彩程度绝不输《浪潮之巅》。这其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还是对于 EUV 光刻机的介绍:

要想产生足够的 EUV,需要用激光轰击一个小锡球。西盟 (Cymer) 是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两位激光专家创立的公司,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直是光刻光源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该公司的工程师们意识到,最好的方法是以大约每小时 200 英里的速度在真空中射出一个三千万分之一米直径的小锡球,然后用激光照射锡两次,第一次脉冲加热锡,第二次脉冲将锡球轰成温度约为 50 万摄氏度的等离子体,这比太阳表面热很多倍。然后,这个轰锡过程每秒重复 5 万次,以产生制造芯片所需强度的 EUV。

...

通快之前设计了一种鼓风机系统,风扇每秒转动 1000 次,由于速度太快,鼓风机无法依靠物理轴承。最终,该公司学会了使用磁铁,因此风扇可以在空气中飘浮,并且在从激光系统中吸出热量时不会与其他部件发生摩擦,也不会危及可靠性。

...

每一步都需要创新。激光室中的特殊气体必须保持恒定密度。锡滴本身能够反射光,反射光有可能进入激光系统形成干扰。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激光系统需要特殊的光学部件。通快需要工业钻石来提供激光离开腔室的“窗口”,必须与合作伙伴合作开发新的超纯钻石。通快花了十年时间来应对这些挑战,生产出了功率和可靠性都足够的激光器。每台光源需要整整 457329 个部件。

...

最终,蔡司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光滑的镜子,其中的缺陷小到几乎难以察觉。蔡司表示,如果 EUV 光刻系统中的镜子按比例放大到德国面积大小,它们最大的不平整度是十分之一毫米。为了精确地引导 EUV,EUV 光刻系统中的镜子必须保持完全静止,这需要机械和传感器高度精确,以至蔡司宣称其可以让激光击中月球上的高尔夫球。

...

格鲁夫将他的第一笔 2 亿美元投资于 EUV 光刻机。经过 30 年的时间、累积数百亿美元的投资、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以及世界上最复杂的供应链的建立,到 2015 年左右,阿斯麦的 EUV 光刻机终于准备好部署到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厂。

看完这一章的描述,感觉光刻机绝对是人类工业史上登峰造极的奇迹之一,甚至走上这条技术路线仿佛都充满了巧合与宿命的感觉,就这么点出一条“硅基生命”的科技树来。不禁想到当前的 transformer 架构和 scaling law 也是类似的一场百亿美金的豪赌,不知未来会如何。

另外 B 站上的 这个芯片科普视频[18] 也做得很棒,可以结合这本书进一步了解芯片设计制作背后的技术。了解了现代芯片制作的难度,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华为的 Mate 60 系列感到热血沸腾了(即使是通过 DUV 实现的)。

16. 风险投资史[19]

又是一本 IT 创业者必读的佳作,仍然是从八叛将的故事开始,只不过这次讲述的是硅谷引领的风险投资以及一系列知名科技公司的历史,苹果,谷歌,脸书,雅虎,eBay,Paypal,Uber,Cisco 等公司的故事尽收囊中。英文版书名“指数法则”贯穿了全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投资失败只是损失 100%的资金,但如果不投资,可能失去的是几十甚至上百倍的巨额回报。对于呈现广义摩尔定律不断增长的科技行业来说,可能更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长期低估了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机会。

在有趣故事的背后,书中描绘的各种风投机构和投资人的迥异风格和潮流演变也是相当有趣。比如推崇投后管理服务(a16z)的和撒手不管型(John Doerr),希望引入“家长接管”(谷歌)的和创始人必须“君主专制”(脸书)的,规模较小精雕细琢的 Benchmark 和出手阔绰杀伐决断的孙正义,还有专注创业成长期的基金和专注早期的 YC(不得不说前阵子 OpenAI 与 Sam 的风波还是很体现出 YC 人脉的价值的)等等。整本书看下来当然最佩服的还是红杉,作者也花了一整章来分析他们的投资方法、文化、传承等,果然打造一个牛逼的组织才是最重要的,而不能仅靠少数的天才和一时的运气。

17. 知识机器[20]

很多 80 后应该跟我一样,小时候的志向是成为一名“科学家”,不过好像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科学到底是什么。正好今年公司价值观升级里有一条是“科学求真地解决问题”,所以也借着这个契机(不是)来读了读这本近代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介绍。书中的故事同样很有趣,爱丁顿和牛顿的故事尤其让人印象深刻。作者对于科学给出了他的“铁律”定义:

  • 所有的争论都要通过实验来解决。
  • 这种实验在设计、实施、观测的过程中要能解释一种和与之相关的假设,但不能解释另一个相反的假设。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指出,科学这部知识机器排除了所有非理性,一个理论不管好不好懂,是不是符合我们的信仰,是否优美等都不重要,只要符合观测实验和解释的铁律就会被接受进来。如果不是这样,量子力学可能永远也不会被人接受(因为无法理解),甚至万有引力也是一个完全违背直觉的存在(力竟然不是靠机械装置接触传递的)。人类能够迈出这一步,感觉也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巧合(几乎是牛顿一己之力推动的?)。宇宙中如果存在其它智慧体,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科学演化体系呢?

18. 现代艺术 150 年[21]

说起来年轻时也算半个文艺青年,喜欢拍照的时候也看了不少跟艺术相关的书,什么本雅明,罗兰巴特,桑塔格,约翰伯格之类的。不过最近这十来年基本都跟文艺告别了,这本书也是偶然看到评分很高就翻开来读了读,很快就被其平易近人的讲述风格所吸引。开篇讲杜尚著名的作品《泉》,就向我们清晰地传递了现代艺术的一条思想线,那就是从关注媒介到更加关注理念。接下来从著名的印象派开始讲起,引出了另一条从具体到抽象,从客观真实到内心世界的思想线。然后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还提出了今日艺术的“企业家精神”思想线,让我想起很久前看过的村上隆的《艺术战斗论》。总体来说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读完或许对于现代艺术的欣赏方式会有一些新的认识,终于也能对家里挂的波洛克的画有点感觉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书中的配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太行,只能边读边上网搜,体验有点打折扣。

19. 1453[22]

非常好看的君士坦丁堡历史读物,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不逊于观看《天国王朝》这样的大片,整个战事叙述的推进节奏也很快,很适合我这种历史小白当作休闲阅读。当然如果想深入研究历史进程,文化变迁,宗教冲突等方面的话题这本书可能就没有那么深入的分析了。

技术

众所周知今年大家都去搞大语言模型了,所以看技术书的话跟不上时效性,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了看 Twitter,论文,开源项目,博客文章或者视频(推荐“AI 炼金术”和“Latent Space”)上了。很多内容在之前的一系列技术文章中都有分享。这里推荐的书的数量相比往年少了很多。

20. 持续交付 2.0[23]

延续着去年学习各种现代软件工程最佳实践的道路,今年读了这本国人写的好书,总体质量非常在线。其中介绍的很多 DevOps 概念或许大家都看过或听过,但真的要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时,即使是些简单的问题(如使用哪种分支模式),都会让人觉得难以分析与抉择。如果是已有项目,要如何改造和转型?这些实操中会碰到的问题,可不是简简单单提个敏捷的概念或者照一套标准做就真的落地解决问题了。所以在书中也给出了很多作者咨询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案例,非常具有学习价值,值得反复揣摩。

21. 开发者思维[24]

Twilio 创始人写的书,从更贴近开发者的角度讲了很多创业,商业,技术方面的问题。整体来说作者叙述的内容与前面推荐的亚马逊逆向工作法和精益创业可以说是高度一致,包括通过假想和实验来创新,深入现场,5 why 归因等,但有几块的叙述有所互补也颇为精彩,包括:

  • 很多 to B 公司都提倡客户第一,那么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书中给出了多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包括日常的管理,“守门员”和“代理人”的思考模型,如何促进开发者直接接触用户,甚至还有文化建设层面的例子。很有启发。
  • 关于亚马逊的“小团队与单线程领导模式”做了很好的阐述。“更少的协作”才是目标,并且推动每个小团队都能直面其用户,发人深省。
  • 最后一部分讲了对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要性,这或许就是研发管理中的“长期主义”体现。

22. 可观测性工程[25]

今年也通过这本 Honeycomb 的这本书学习了下传说中的可观测性。最大的收获可能是理解了监控和可观测性的区别,以及要把更多注意力和工具集中在生产环境上这一理念。具体技术方面的实现还有待通过实践来学习。

23. Unix 传奇[26]

大名鼎鼎的 Brian Kernighan 写的回忆录,介绍了 Unix 和传奇的贝尔实验室的历史,略带诙谐和玩世不恭的风格让我想起前面介绍过的费曼自传。能在本书中读到非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的有趣故事,比如会开飞机的 Ken Thompson,谷歌前 CEO 在贝尔实验室里实习时重写了 Lex,Sun 创始人 Bill Joy 当年开发 vi 编辑器时还被 Brian 评论为不务正业等。当然中间也穿插着作者对于 Unix 哲学以及贝尔实验室为何能成为如此成功的创新组织的一些思考。对于后者,我还是觉得巧合的成分很大😂

理财

24. 金钱心理学[27]

7e57f85456725a180b9bf422e5771d17.webp

有些理财书虽然很容易读懂,比如像“穷爸爸,富爸爸”,但感觉好像说的道理有点过于简化。有些理财书又显得太专业,普通人比较难有耐心读下去。摩根的这本书可以说既很容易读,讲得道理又挺深刻,读起来会有醍醐灌顶,“我怎么没这么想过”的感觉。比如他在书中提到一个例子:

我们会将马克·扎卡伯格 (Mark Zuckerberg) 看作一个商业天才,因为他在 2006 年拒绝了雅虎公司 (Yahoo!)10 亿美元收购其社交媒体公司的提议。他看到了未来的大势所趋,因此坚持着没有放手。但是,夸奖他的人却会转过身去批评雅虎以同样的心态拒绝微软公司收购的行为——“这些傻瓜真应该在他们能套现的时候选择套现离场!”企业家们能从这些例子中学到什么呢?我不知道,因为其中风险和运气的比重太难确定了。

因此作者建议我们不应该太关注具体的个人和案例研究,而要看到具有普适性的模式。哪怕是我们反复提到的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这其中也仍然很难去除运气的因素。道理都很简单,但真的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此外作者书名中提到的心理学概念也很有启发,第 11 章就专门讲了合乎情理胜过绝对理性。能让我们长期坚持的,才是好的策略。不光是投资,锻炼、健康饮食、学习等都是如此。

最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17 章对于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讨论。这里直接引用其中的一段:

增长是由复利驱动的,而复利通常需要时间。毁灭却可能由独立的致命因素导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它也可能由失去信心引发,而信心可以在一瞬间崩塌。

表达悲观论调的文章更容易写作,因为其内容往往更有新意,且只需要关注最近发生的事件。乐观的叙述则需要回顾漫长的历史和事物发展的进程,而人们总会忘记这些事,并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分散的事实联系起来。

所以悲观往往正确,但乐观创建未来 :)

25. 理工男谈理财[28]

王喆老师不光技术文写得好,理财方面也是大拿。简单来说这是一本非常适合程序员读的理财书,前面聊了不少程序员的职业选择,后面还给了代码可以跑个人的量化交易系统,绝对的量身定制。不过对于我这种平时不愿抽时间来搞具体操作的人来说,适用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少了。比较有印象的是所谓的建立在逻辑支点上的投资法则,跟我们说的要有假设来做实验的底层道理是共通的,要把运气成分从结果中剥离出去。

健康

26. 我们为什么吃(太多)[29]

d4138030eb81a94fb2b20f153891f836.webp

继去年的“Why We Sleep”后的又一本健康方面的好书!我本身并没有体重过重的问题,一开始差点错过了这本书。读了之后发现对于整体的健康饮食方面都给出了很多原理解释和相关科研论据。在健康实践方面,我很推崇多了解一些背后的原理,而不仅仅是要做什么。主要原因有:

  • 很多健康方面的建议基于的研究里是有他的假设和逻辑推理的,弄明白这些有助于我们持续检验这些假设和推理是否成立,并作出相应改变。可以对应到我们之前讲的科学哲学里的内容。
  • 理解了原理之后才有更好的动力,否则好像仅仅是机械地执行。很多健康饮食并不“美味”,我们很需要这些原理上的想象和激励来支撑我们的行为,有点像 growth mindset,把过程作为回报。另一方面也如金钱心理学所说,能坚持的才是好策略。

另外如果你看的健康饮食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会发现不少研究结论是互相矛盾的。所以在实际应用时,我的策略一是更多结合自身情况来选择,另一方面也会尽量从多项研究中找共通点。比如基本上所有研究都会提到多吃蔬菜的好处,但对于吃肉来说可能就颇有争议了。

文学

27. 未来学大会[31]

0287ed1a6df6285e701f5292d19a3df8.webp

今年其实看了不少科幻作品,但一些比较老的比如《与罗摩相会》《艾比斯之梦》这类就没有拿出来推荐了。

莱姆是今年听播客时新发现的宝藏作家,除了这本书外,《索拉里斯星》也很好看。这本《未来学大会》的狂野想象力让很多读者都觉得作者是不是磕 high 了之后写的作品,各种神奇的景象有如烟花般在脑海中绽放。其中很多科幻设定非常经典,比如梦饰宝就跟《万神殿 2》中的 Uploaded Intelligence 世界有些异曲同工。当然更出彩的是全书整体的一种“诡异之美”,很像今年大火的《拾荒者统治》。顺带一提这本书还有部改编电影,也值得推荐。

28. 祈祷之海[32]

在书的推荐语中提到这位伊根是可与特德姜相提并论的当代科幻大师,而且作者好像也是理科背景,立刻就来了兴趣。读下来果然非常合我的胃口,比如《闪光》中围绕数学真理的“战争”,让我想起《直到时间的尽头》里描述的希格斯场的量子隧穿跃变。《学习成为我》讨论了类似“上传智能”、意识身份和相关的伦理问题。《水晶之夜》的情景像极了我们打造人工智能的过程,现在这个时间点来读格外有感触。引用其中一段:

她说:“你知道在人们看来,现如今的帕斯卡赌注是什么吗?尽可能地去讨好超人类学家,万一谁成了神呢?我觉得你的座右铭应该是‘对所有聊天机器人都好点儿,没准它就是某位神祇的亲戚呢。’”

就好像前些天 ChatGPT 一周年,群里还戏称这是新的“圣诞节”一样。

最后两篇讨论人类心灵和宗教信仰的短篇也是想象力爆棚,非常精彩。24 年估计会找来更多他的作品读一读。

29. 文学课[33]

在我喜欢的作家里,拉美系的占了很多,比如胡安鲁尔福,科塔萨尔,波拉尼奥,博尔赫斯等。甚至当年还因为看了布鲁斯查特文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还用了一阵子 Patagonia 作为网名……相对来说那些如雷贯耳的俄语作家我从小到大几乎一本都没读过。这本书是科塔萨尔在 UC Berkeley 的一系列讲座的记录,从时间,宿命,现实主义,音乐性,幽默,游戏性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他的作品,而且基本上讲得也都是大白话,很好懂。不过书中提到的很多作品好像都没有中文译本,有点可惜。如果你之前没有读过科塔萨尔,那么还是建议先读读《万火归一》和《南方高速》再来考虑下要不要读这本书。

30. 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34]

北欧应该是很多人非常想去旅游的地方(南美就不一定了哈哈),我之前对于神秘的北欧了解很少,但是像 Sigur Rós 的“Heima”,Múm 的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感觉是一个非常空灵飘渺的地方。借着这本书算是相对深入地了解了一下北欧几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现代发展等。这本书虽然没有配照片,不过作者的描写还是非常生动的,夹杂着不少“英式幽默”。除了五个国家共有的一些特征如社会保障好,收入平等,社交距离远,公民幸福感高(在寒冷且有极夜的地方还挺难得)之外,丹麦的高税收和 hygge 文化,冰岛对于精灵的信仰,挪威的石油发家(之前是三文鱼,真是老天赏饭吃),芬兰的高水平教育,瑞典的成功企业等都给我塑造出这些国家更立体丰满的形象来。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现在就只能先在 B 站看看 旅游博主的视频[35] 了。


今年的推荐就到这里啦。发现年底一次性回顾这么多内容写起来也挺累的,24 年考虑是不是可以每个季度都写一篇,多跟书友们交流。大家有什么好书推荐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祝大家新年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好书!

浏览 2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