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常用命令
前言
作为一名合格的码农,熟练使用Linux
操作系统,是最基本的修养之一,当然最主要的是,我特别喜欢Linux
,从上大学开始,折腾过各种Linux
的发行版,ubuntu
、kali
、Debain
、Centos
、Mint
、elementary
、Manjaro
、Raspberry pi
、Arch
、deppin
、麒麟
、Pear
等,目前用的是Manjaro
,反正在学校那会整天折腾系统,一直是Linux
+ Windows
双系统,Linux
主要用来玩,感觉用命令行真的爽,一行行代码敲进入,看着终端里面不断滚动的字符,感觉特别享受,也说不上来原因,但就是喜欢。
所以也一直希望有一个Linux
的平板,虽然安卓本身就是基于Linux
,但是因为是阉割版的,可玩性太低,后来入手了树莓派,然后就开始了树莓派的把玩之路。从去年开始,在知乎上关注了一个大佬,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大佬玩硬件贼溜,非常优秀,自己从硬件设计开始做各种设备,然后跑Linux
,虽然我想玩,但是实例不允许呀😂
感兴趣的小伙伴去知乎搜一下,自称野生钢铁侠,大佬真的无所不能,分享了好多硬件开源,我想复制,但是真的做不了🤪:稚晖
好了,我们还是好好学习吧,向大佬致敬。
基本命令
ls
显示文件夹信息
用法
ls [OPTION]... [FILE]...
参数
-a, --all # 显示所有,包括以.开头的文件及文件夹
-A, --almost-all # 显示全部,除过 . 和 ..
--author # 与-l组合使用, 显示当前作者的每一个文件
-b, --escape # 打印C样式转义
--block-size=SIZE # 与-l组合使用, 根据SIZE大小等比例缩放显示;
# 例如, '--block-size=M'; SIZE依据下面的格式
-B, --ignore-backups # 不显示以~结尾的隐含项
-c # 与-lt组合, 根据ctime (最后一次文件状态信息的修改)排序显示 ;
# 与-l组合 根据name排序显示;
# 否则按照ctime排序,最新的优先
-C # 按列显示
--color[=WHEN] # 对输出进行着色;WHEN可以是“always”(默认值如果省
# 略),“auto”或“never”;下面有更多信息
-d, --directory # 列表目录本身,而不是目录内容
-D, --dired # 生成为Emacs的dired模式设计的输出
-f # 不排序, 启用 -aU, 禁用 -ls --color
-F, --classify # 将指示符(一个*/=>@|)附加到条目
--file-type # 类似的,除了'*'
--format=WORD # across -x, commas -m, horizontal -x, long -l,
# single-column -1, verbose -l, vertical -C
--full-time # 类似-l --time-style=full-iso,显示完整时间
-g # 类似-l, 但不显示所有者
--group-directories-first
# 对目录优先分组
# 可以使用--sort选项进行扩展,但任何使用--sort=none(-U)都会禁用分组
-G, --no-group # 在长列表中,不要打印组名
-h, --human-readable # 组合 -l 和 -s, 显示尺寸大小例如 1K 234M 2G等.
--si # 同上,但使用的是1000而不是1024
-H, --dereference-command-line
# 遵循命令行中列出的符号链接
--dereference-command-line-symlink-to-dir
# 遵循指向目录的每个命令行符号链接
--hide=PATTERN # 不列出与外壳模式匹配的隐含项(被-a或-A覆盖)
--hyperlink[=WHEN] # 超链接文件名;当可以是“always”(如果省略默认值)、“auto”或“never”
--indicator-style=WORD # 将带有样式词的指示器附加到条目名称:
# none (default), slash (-p),
# file-type (--file-type), classify (-F)
-i, --inode # 打印每个文件的索引号
-I, --ignore=PATTERN # 不列出与外壳模式匹配的隐含项
-k, --kibibytes # 磁盘使用默认为1024字节块;
# 仅与-s和每个目录总计一起使用
-l # 使用长列表格式
-L, --dereference # 当显示符号链接的文件信息时,显示链接引用的文件的信息,而不是链接本身的信息
-m # 用逗号分隔的条目列表填充宽度
-n, --numeric-uid-gid # 类似于-l,但列出数字用户和组ID
-N, --literal # 打印条目名称,不带引号
-o # 类似-l,但不要列出组信息
-p, --indicator-style=slash
# 将“/”指示器附加到目录
-q, --hide-control-chars # 打印?代替非图形字符
--show-control-chars # 按原样显示非图形字符(默认设置,除非程序为'ls',输出为终端)
-Q, --quote-name # 用双引号将条目名称括起来
--quoting-style=WORD # 对条目名称使用引号样式词:
literal, locale, shell, shell-always,
shell-escape, shell-escape-always, c, escape
(overrides QUOTING_STYLE environment variable)
-r, --reverse # 排序时反转顺序
-R, --recursive # 递归列出子目录
-s, --size # 打印每个文件的分配大小,以块为单位
-S # 按文件大小排序,第一个最大
--sort=WORD # 按单词而不是名称排序:none(-U),size(-S),时间(-t)、版本(-v)、扩展名(-X)
--time=WORD # 与-l组合, 将时间显示为WORD而不是默认值
# 修改时间:atime或access或use(-u);
# ctime或status(-c);也使用指定的时间
# 作为排序键if--sort=time(最新优先)
--time-style=TIME_STYLE # 时间/日期格式,与-l组合;请参见下面的time_style
-t # 按修改时间排序,最新优先
-T, --tabsize=COLS # 假设tab间隔为一个COLS而不是8个
-u # 与-lt组合: 按访问时间排序和显示;
# 与-l组合: 显示访问时间并按名称排序
# 否则:按访问时间排序,最新优先
-U # 不排序;按目录顺序列出条目
-v # 文本中(版本)数字的自然排序
-w, --width=COLS # 将输出宽度设置为COLS。0表示无限制
-x # 按行而不是按列列出条目
--version # 显示版本信息
chmod
更改文件权限
用法
chmod [OPTION]... MODE[,MODE]... FILE...
或者
chmod [OPTION]... OCTAL-MODE FILE...
或者
chmod [OPTION]... --reference=RFILE FILE...
参数
-c, --changes # 类似verbose,若该文件权限确实已经更改,才显示其更改动作
-f, --silent, --quiet # 若该文件权限无法被更改也不要显示错误讯息
-v, --verbose # 显示权限变更的详细资料
--no-preserve-root # 不特别处理“/”(默认值)
--preserve-root # 不在“/”上递归操作
--reference=RFILE # 使用RFILE的模式而不是模式值
-R, --recursive # 对目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与子目录进行相同的权限变更(即以递回的方式逐个变更)
--help # 显示帮助信息
--version # 显示版本信息
权限格式
[ugoa]*([-+=]([rwxXst]*|[ugo]))+|[-+=][0-7]+
其中:
u
表示该文件的拥有者,g
表示与该文件的拥有者属于同一个群体(group
)者,o
表示其他以外的人,a
表示这三者皆是。+
表示增加权限、-
表示取消权限、=
表示唯一设定权限。r
表示可读取,w
表示可写入,x
表示可执行,X
表示只有当该文件是个子目录或者该文件已经被设定过为可执行。
chmod abc file
其中a
,b
,c
各为一个数字,分别表示User
、Group
、及Other
的权限。
r=4
,w=2
,x=1
若要rwx属性则 4+2+1=7
;若要rw-属性则 4+2=6
;若要r-x属性则 4+1=5
。
chgrp
修改文件所属组权限
用法
chgrp [OPTION]... GROUP FILE...
或者
chgrp [OPTION]... --reference=RFILE FILE...
参数
-c, --changes # 类似verbose,若该文件权限确实已经更改,才显示其更改动作
-f, --silent, --quiet # 若该文件权限无法被更改也不要显示错误讯息
-v, --verbose # 显示权限变更的详细资料
--dereference # 用会影响每个符号链接的引用(这是默认),而不是符号链接本身
-h, --no-dereference # 影响符号链接而不是任何引用的文件(仅在可以更改符号链接的所有权)
--no-preserve-root # 不特别处理“/”(默认值)
--preserve-root # 不在“/”上递归操作
--reference=RFILE # 使用RFILE的模式而不是模式值
-R, --recursive # 对目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与子目录进行相同的权限变更(即以递回的方式逐个变更)
以下选项修改在-R还指定了选项。如果指定了多个,则仅一个生效。
-H # 如果命令行参数是指向目录的符号链接,请遍历它
-L # 遍历遇到的目录的每个符号链接
-P # 不遍历任何符号链接(默认)
--help # 显示帮助信息
--version # 显示版本信息
例如:
chgrp staff /u # 将文件夹/u的用户组修改为"staff".
chgrp -hR staff /u # 将文件夹/u及其字类的用户组修改为"staff".
vi/vim
vi是linux下的一个编辑器
vi/vim 的使用
基本上 vi/vim 共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输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线命令模式(Last line mode)。这三种模式的作用分别是:
命令模式:
用户刚刚启动 vi/vim,便进入了命令模式。
此状态下敲击键盘动作会被Vim识别为命令,而非输入字符。比如我们此时按下i,并不会输入一个字符,i被当作了一个命令。
以下是常用的几个命令:
i 切换到输入模式,以输入字符。 x 删除当前光标所在处的字符。 : 切换到底线命令模式,以在最底一行输入命令。
若想要编辑文本:启动Vim,进入了命令模式,按下i,切换到输入模式。
命令模式只有一些最基本的命令,因此仍要依靠底线命令模式输入更多命令。
输入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i就进入了输入模式。
在输入模式中,可以使用以下按键:
字符按键以及Shift组合,输入字符 ENTER,回车键,换行 BACK SPACE,退格键,删除光标前一个字符 DEL,删除键,删除光标后一个字符 方向键,在文本中移动光标 HOME/END,移动光标到行首/行尾 Page Up/Page Down,上/下翻页 Insert,切换光标为输入/替换模式,光标将变成竖线/下划线 ESC,退出输入模式,切换到命令模式
底线命令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英文冒号)就进入了底线命令模式。
底线命令模式可以输入单个或多个字符的命令,可用的命令非常多。
在底线命令模式中,基本的命令有(已经省略了冒号):
q 退出程序 w 保存文件
按ESC键可随时退出底线命令模式。
vi/vim 按键说明
除了上面简易范例的 i, Esc, :wq 之外,其实 vim 还有非常多的按键可以使用。
第一部分:一般模式可用的光标移动、复制粘贴、搜索替换等
移动光标的方法 | |
---|---|
h 或 向左箭头键(←) | 光标向左移动一个字符 |
j 或 向下箭头键(↓) | 光标向下移动一个字符 |
k 或 向上箭头键(↑) | 光标向上移动一个字符 |
l 或 向右箭头键(→) | 光标向右移动一个字符 |
如果你将右手放在键盘上的话,你会发现 hjkl 是排列在一起的,因此可以使用这四个按钮来移动光标。如果想要进行多次移动的话,例如向下移动 30 行,可以使用 "30j" 或 "30↓" 的组合按键, 亦即加上想要进行的次数(数字)后,按下动作即可! | |
[Ctrl] + [f] | 屏幕『向下』移动一页,相当于 [Page Down]按键 (常用) |
[Ctrl] + [b] | 屏幕『向上』移动一页,相当于 [Page Up] 按键 (常用) |
[Ctrl] + [d] | 屏幕『向下』移动半页 |
[Ctrl] + [u] | 屏幕『向上』移动半页 |
+ |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下一行 |
- |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上一行 |
n | 那个 n 表示『数字』,例如 20 。按下数字后再按空格键,光标会向右移动这一行的 n 个字符。例如 20 |
0 或功能键[Home] | 这是数字『 0 』:移动到这一行的最前面字符处 (常用) |
$ 或功能键[End] | 移动到这一行的最后面字符处(常用) |
H |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最上方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
M |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中央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
L |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最下方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
G | 移动到这个档案的最后一行(常用) |
nG | n 为数字。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 n 行。例如 20G 则会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 20 行(可配合 :set nu) |
gg | 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一行,相当于 1G 啊!(常用) |
n | n 为数字。光标向下移动 n 行(常用) |
搜索替换 | |
/word | 向光标之下寻找一个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例如要在档案内搜寻 vbird 这个字符串,就输入 /vbird 即可!(常用) |
?word | 向光标之上寻找一个字符串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 |
n | 这个 n 是英文按键。代表重复前一个搜寻的动作。举例来说, 如果刚刚我们执行 /vbird 去向下搜寻 vbird 这个字符串,则按下 n 后,会向下继续搜寻下一个名称为 vbird 的字符串。如果是执行 ?vbird 的话,那么按下 n 则会向上继续搜寻名称为 vbird 的字符串! |
N | 这个 N 是英文按键。与 n 刚好相反,为『反向』进行前一个搜寻动作。例如 /vbird 后,按下 N 则表示『向上』搜寻 vbird 。 |
使用 /word 配合 n 及 N 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让你重复的找到一些你搜寻的关键词! | |
:n1,n2s/word1/word2/g | n1 与 n2 为数字。在第 n1 与 n2 行之间寻找 word1 这个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取代为 word2 !举例来说,在 100 到 200 行之间搜寻 vbird 并取代为 VBIRD 则:『:100,200s/vbird/VBIRD/g』。(常用) |
:1,$s/word1/word2/g 或 :%s/word1/word2/g | 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寻找 word1 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取代为 word2 !(常用) |
:1,$s/word1/word2/gc 或 :%s/word1/word2/gc | 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寻找 word1 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取代为 word2 !且在取代前显示提示字符给用户确认 (confirm) 是否需要取代!(常用) |
删除、复制与贴上 | |
x, X | 在一行字当中,x 为向后删除一个字符 (相当于 [del] 按键), X 为向前删除一个字符(相当于 [backspace] 亦即是退格键) (常用) |
nx | n 为数字,连续向后删除 n 个字符。举例来说,我要连续删除 10 个字符, 『10x』。 |
dd | 删除游标所在的那一整行(常用) |
ndd | n 为数字。删除光标所在的向下 n 行,例如 20dd 则是删除 20 行 (常用) |
d1G | 删除光标所在到第一行的所有数据 |
dG | 删除光标所在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 |
d$ | 删除游标所在处,到该行的最后一个字符 |
d0 | 那个是数字的 0 ,删除游标所在处,到该行的最前面一个字符 |
yy | 复制游标所在的那一行(常用) |
nyy | n 为数字。复制光标所在的向下 n 行,例如 20yy 则是复制 20 行(常用) |
y1G | 复制游标所在行到第一行的所有数据 |
yG | 复制游标所在行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 |
y0 | 复制光标所在的那个字符到该行行首的所有数据 |
y$ | 复制光标所在的那个字符到该行行尾的所有数据 |
p, P | p 为将已复制的数据在光标下一行贴上,P 则为贴在游标上一行!举例来说,我目前光标在第 20 行,且已经复制了 10 行数据。则按下 p 后, 那 10 行数据会贴在原本的 20 行之后,亦即由 21 行开始贴。但如果是按下 P 呢?那么原本的第 20 行会被推到变成 30 行。(常用) |
J | 将光标所在行与下一行的数据结合成同一行 |
c | 重复删除多个数据,例如向下删除 10 行,[ 10cj ] |
u | 复原前一个动作。(常用) |
[Ctrl]+r | 重做上一个动作。(常用) |
这个 u 与 [Ctrl]+r 是很常用的指令!一个是复原,另一个则是重做一次~ 利用这两个功能按键,你的编辑,嘿嘿!很快乐的啦! | |
. | 不要怀疑!这就是小数点!意思是重复前一个动作的意思。如果你想要重复删除、重复贴上等等动作,按下小数点『.』就好了!(常用) |
第二部分:一般模式切换到编辑模式的可用的按钮说明
进入输入或取代的编辑模式 | |
---|---|
i, I |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i 为『从目前光标所在处输入』, I 为『在目前所在行的第一个非空格符处开始输入』。(常用) |
a, A |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a 为『从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个字符处开始输入』, A 为『从光标所在行的最后一个字符处开始输入』。(常用) |
o, O |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这是英文字母 o 的大小写。o 为『在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行处输入新的一行』;O 为在目前光标所在处的上一行输入新的一行!(常用) |
r, R | 进入取代模式(Replace mode):r 只会取代光标所在的那一个字符一次;R会一直取代光标所在的文字,直到按下 ESC 为止;(常用) |
上面这些按键中,在 vi 画面的左下角处会出现『--INSERT--』或『--REPLACE--』的字样。由名称就知道该动作了吧!!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上面也提过了,你想要在档案里面输入字符时, 一定要在左下角处看到 INSERT 或 REPLACE 才能输入喔! | |
[Esc] | 退出编辑模式,回到一般模式中(常用) |
第三部分:一般模式切换到指令行模式的可用的按钮说明
指令行的储存、离开等指令 | |
---|---|
:w | 将编辑的数据写入硬盘档案中(常用) |
:w! | 若文件属性为『只读』时,强制写入该档案。不过,到底能不能写入, 还是跟你对该档案的档案权限有关啊! |
:q | 离开 vi (常用) |
:q! | 若曾修改过档案,又不想储存,使用 ! 为强制离开不储存档案。 |
注意一下啊,那个惊叹号 (!) 在 vi 当中,常常具有『强制』的意思~ | |
:wq | 储存后离开,若为 :wq! 则为强制储存后离开 (常用) |
ZZ | 这是大写的 Z 喔!若档案没有更动,则不储存离开,若档案已经被更动过,则储存后离开! |
:w [filename] | 将编辑的数据储存成另一个档案(类似另存新档) |
:r [filename] | 在编辑的数据中,读入另一个档案的数据。亦即将 『filename』 这个档案内容加到游标所在行后面 |
:n1,n2 w [filename] | 将 n1 到 n2 的内容储存成 filename 这个档案。 |
:! command | 暂时离开 vi 到指令行模式下执行 command 的显示结果!例如 『:! ls /home』即可在 vi 当中察看 /home 底下以 ls 输出的档案信息! |
vim 环境的变更 | |
:set nu | 显示行号,设定之后,会在每一行的前缀显示该行的行号 |
:set nonu | 与 set nu 相反,为取消行号! |
特别注意,在 vi/vim 中,数字是很有意义的!数字通常代表重复做几次的意思!也有可能是代表去到第几个什么什么的意思。
举例来说,要删除 50 行,则是用 『50dd』 对吧!数字加在动作之前,如我要向下移动 20 行呢?那就是『20j』或者是『20↓』即可。
结语
感觉没啥说的了,好好学习就对了,有些人天生就很优秀,比不了,比不了,才华是真的是慕了慕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