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数据失去用户信任,运营何以为继?

流媒体网

共 3331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3-01-03 12:24


本文由「流媒体网」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我们,违规转载必究


互联网时代,平台往往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掌握着我们自己都可能不记得的一言一行。然而近日推出的2022#我的微博播报#却翻车了,其统计数据遭遇大量网友质疑,甚至“节日陪伴官”汪苏泷也直接发了条微博——不信。


汪苏泷#我的微博播报#高频词是啊这、啊啊啊、爱了爱了,他直接晒出自己微博搜索啊啊啊、爱了爱了没有相关结果的截图。笔者的微博高频词是哥哥、awsl、爱了爱了,但是,这都是不可能出现在本人微博的词汇。除了高频词,电视剧与综艺部分也受到网友吐槽,比如#我的微博播报#中提及的笔者的本命电视剧《我奇怪的十七岁》和最上头综艺《听说很好吃》,是笔者听都没听说过的程度。


谁动了我的大数据?

#我的微博播报#不知道是基于怎样的统计体系,将网友们没说过的话统计为年度高频词,没看过的电视剧、综艺被判定为最爱,但是真正喜欢的可能又全无提及,也因此,导致很多人反对这个结果。


只是不知道是打标签以及提取数据出了问题,还是用户之前“被”借用到各个影视剧综艺做人气分母,而微博忘了还回来。总之,这样的数据“偏差”让人们对不止事关自身的,对诸多影视剧、综艺的微博“热度”也难免存疑。


各个领域似乎从来不乏数据造假,比如网络点击,比如票房,比如收视率。以收视率造假来讲,百度百科有专门的名词解释:收视造假一般指收视率造假,有电视研究机构以合作推广名义来游说,称可以以推广费换取收视率,一年只需5000万便可进十强,如想要单部电视剧基础目标平均收视率达到1.4%,每集剧的推广费用为6000元。如达到1.4%及1.4%以上,每集剧的推广费用封顶为7000元。只要有钱,无论什么剧、无论在哪里播,什么时间段,收视数据都可以购买。


而收视率造假这个问题持续多年,迄今也不能说完全杜绝。比如,2015到2020年持续6年各个层面都在抵制收视率造假。201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召集央视和8家省级卫视领导召开专题会研究签署反对唯收视率、放弃收视对赌、规范电视剧购播行为的自律公约。2016年12月3日,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炮轰”电视行业收视率作假问题。2016年12月10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决定:联合全国电视剧制作行业,签署自律公约,坚决杜绝收视率作假现象。2017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张国立痛斥收视率作假现象。2018年9月15日,《娘道》导演郭靖宇发布一条长微博——《起来,与操纵收视率的黑势力决一死战》。2018年9月17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声明抵制收视率造假行为。2018年12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布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 。2020年4月1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定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制造虚假收视收听率及点击率。


然而,2021年12月15日,#一部剧收入1亿多9000万买收视率# 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人民的名义》总监制和总发行人李学政透露,他参与投资的一部电视剧2021年4月在卫视播出,这部剧一共卖了1个多亿,却花了9000万元买收视率!“挣的钱全部花在这上面了。”


有数据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就迫使大家都处于局中,从而变成潜规则。然而,之前是暗中潜行,微博此次把假数据直接捅到用户面前,不知又是什么操作?!


大屏领域的数据迷障


在大屏领域,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掌握有了长足发展,然而,这似乎更适用于相对微观的层面,于整个大屏的盘子而言,还是存在数据的层层迷雾。


首先是用户数,业界一度苦于缺乏官方数据,后来IPTV和DVB的用户数据由工信部和广电总局发布,比较权威,但OTT用户数据仍然是多年从业者也感到迷惑的情况。


根据广电总局公示的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数2.04亿户,同比下降1.45%;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实际用户数9701万户,同比增长1.57%。全国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用户超过3亿户(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2022年1—11月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IPTV(网络电视)总用户数达3.76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705万户。),互联网电视(OTT)用户数10.83亿户。


其中,10.83亿户这个OTT用户数让人恍惚。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也就是14.1178亿人,全国共有约5亿户家庭,其中一人户超过1.25亿,二人户超1.46亿,三人户超1亿。如果说考虑到IPTV绑定宽带,DVB发展历史悠久,IPTV超3亿户和DVB有2亿户都至少符合数据逻辑。那么OTT的近11亿户则意味着所有家庭每家平均有两台OTT设备或者使用两个OTT平台?而且,这其中还有四分之一的一人户,近30%的二人户。从逻辑上讲,这个量级不太可能是OTT盒子+智能电视/互联网电视达到的用户数,而是七大牌照商及其合作平台的装机量。这个用户数的统计维度与IPTV、DVB不同。


除了用户数,还有其背后的用户行为数据,DVB和IPTV不用说,平台和数据分散是其显著短板。OTT又何尝不是存在类似问题?10.83亿户如果是一个平台,那不管是发布信息还是广告,其效力都无人能敌。然而实际是这些用户分散属于多个OTT平台,甚至每个牌照商还分成不同合作方的平台,其中日活超千万的并不多。其中不少百万级别甚至更低的,其对用户数据的影响力可能要比IPTV弱。


我们想要怎样的大数据服务


虽然,互联网时代,我们纷纷被算法困于“信息茧房”,甚至被大数据杀熟,被泄露隐私,可是,用户量大、活跃度高的,恰恰是那些把算法做到极致的平台。毕竟,通过不断精进的算法,平台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忠实的记录我们的兴趣点,贴心的筛选我们感兴趣又跟得上时事热点的内容,这让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得以高效利用。在茧房里,注定错失很多信息,但是,安全、舒服。


随着对平台的算法推荐进行治理的呼吁愈演愈烈,《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由网信办在2021年8月份提出,并于2022年3月1日正式施行。该“管理规定”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不少互联网大厂已经响应号召,微信、抖音、淘宝、美团、百度、微博、小红书等热门APP,均上线了个性化内容推荐和个性化广告推荐的关闭按钮。


然而,并不是一键关闭世界就变得美好。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上,一瞬的内容量就可以浩如烟海,在加上平台的推波助澜,青蛙从快乐的温水里一下掉进冰窟窿里那滋味也不好受,当你用来享受的时间变成在信息海洋里寻找,人也会变得焦躁。


其实,我们希望熟是一种与平台间的信任,是安全的个人信息保护,是有效的关联推荐。比如,不要像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蔚来一样让用户信息被泄露这是最基础的;比如,我喜欢谍战片,你关联推荐《叛逆者》《潜伏》《暗算》这是体贴的;我关注N95口罩,你推荐几个优选卖家也是合适的。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并不是一味拒绝广告,而是拒绝自己的时间被与自己无关的广告占用。熟是了解,是信任,而不是被杀的理由。也许掌握好了这个度的平台,才是掌握了真正的用户密码。


实际上,大屏一直比互联网多一些管控,也多一些权威。而且大屏是面向家庭用户的,对数据和算法的精准度要求也没那么苛刻,平台的竞争压力主要还在于内容而非算法。当然,未来是可以追求更加精准的,毕竟一人户家庭已经超过四分之一,二人户或者三人户的收看规律也相对比较好跟踪,基于这样的大数据累积,基于自己的内容库进行关联推荐是第一步,既可以盘活内容库,又可以增加用户活跃度和黏性,在此之上,不管是广告关联、产品推荐、还是更多业务开展,都是事半功倍、顺理成章的。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会拒绝数据、算法带来的福利,我们支持科技改变生活,我们更支持有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平台。借鉴互联网经验,大屏还有修正机会,加油!


推荐阅读

视听·这十年|唐柯:十余年闯与创,10%的成功和90%的错

“后链路”转化场景创新 易平方x电视淘宝开启大屏营销新蓝海

山寨盒子体验:只要198,“电视直播+爱优腾会员”永久免费拿回家?

本期编辑/胡笑柯
联系我们/17338112792(微信同号)

浏览 2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