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路在何方?
这是Yoga的第49篇原创文章
7月23日 教育行业的黑色星期五。
教育行业的同学都知道了,“双减”政策出台,绝了很多教培机构的出路,资本市场哀鸿遍野。
在圈子里,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大家都比较消极,有的甚至在找“退路”了。
总结一下大家的焦虑情绪,都围绕着一个问题:
教育行业,路在何方?
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7月23日,针对网上流传的文件,财新网也进行了报道。
此前,多地已经有相关的政策落地执行,涉及到收费、作业管理、培训年龄、广告、上课时间等方面的内容。
7月23日网传的文件,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点:
1、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对难度、作业时长都进行了规定,还明确不能直接或变相为家长布置作业及要求家长检查作业,教师要加强指导,认真批改,及时反馈。
2、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要安排好课后时间,学生自愿参加,结束时间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严谨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开展授课行为,可完成作业指导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学校自身能力有限的可以引入符合要求的校外渠道。
3、校外培训机构管控。各地不再审批义务教育阶段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原有的培训机构从备案制改为审批制,门槛更高了。
4、对培训机构的钱袋子管理更严。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上市公司不能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原有的培训机构不得转让、兼并和收购,外资不能进入学科类培训机构,基本杜绝了学科类培训机构资本运作的可能性。
5、规范培训服务行为。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6、政绩评价体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基本给地方政策做出了指导方向。
7、学龄前的服务规范。针对3-6岁学龄前儿童,不得开展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第1、2点主要针对校内,其余都是针对校外培训。虽然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影响颇大,但是这是国家在公平方面跨出的一大步。
只是,留给教育行业的机会还有哪些?
还有哪些机会?
教育的内卷已经到了一个国家必须出手干预的地步,教育作为民生基础,国家一定不会让它出现不可控的情况,结合“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策出现,教育调控势在必行。
资本过热导致教育本质发生了改变,也把教育的主阵地变成了校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成本。
教育信息化
在3月31日,国新办就“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就提到: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
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学校作为主要教育场所的主旋律,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都不会改变,所以围绕着学校进行的业务,大概率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
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重点,但是围绕着学校进行的教学教务管理系统、资源平台,教师提升平台、教学应用和数字校园建设,都是一直在加深强化的,从教育信息化1.0的“三通两平台”到教育信息化2.0的“三全两高一大”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进校的业务将会是教育行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各大机构也正在布局进校业务。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和在线教育有很深的交集,在本次网传的文件中也有提到,部分概念模糊的产品很容易被解读为学科类产品,学龄前的产品更是人人自危,所以很多启蒙产品纷纷改名改定位,比如斑马AI课改为斑马等。
但是针对兴趣类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政策环境下,企业没有更多选择时,为数不多的方向,比如体育、钢琴、书法和绘画等。
涉及语言类的素质教育产品,可能都需要面对随时被划为“违规”类产品的可能。
职业教育
不管如何解读政策,对于市场来说,K12教育的机会都不多了。
如果对教育行业了解比较深,把时间线往前拉三年,基本上国家打的都是组合拳。职业教育是解决国民教育和人才缺口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职就业和提升方向,很多细分领域的人才缺口很大,光靠高等教育是无法满足的。
近年来针对职业教育的利好消息不断释放,在当前资本青睐的K12在线教育发展受限时,职业教育是很多机构转型的首选方向。
很多机构在年初时转向职业教育,更多的考量是对冲政策对主业务带来的影响,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职业教育方向变成了很多机构不得不为之的选择,更像是短期保命的行为。
在一些圈子里还看到有些行业同仁提到,可以往国际教育方向发展,有很多高产人群还是愿意接受国外教育,送孩子出国的。我们先不论这个方向的用户人群有多少,从政策角度来说,生存空间也不大,政策明确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不合法的生意,还是不要多想了。
如何求生存?
现在行业里面,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谋发展,而是如何求生存。
国内有数十万家大大小小的教培机构,毫无疑问,对于一些严重依赖学费作为现金流支持运转的小机构来说,很可能熬不过这道坎了。
对于一些早有其他业务布局,或者有师资优势的中大型机构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转型,要么主动退场。
对于这些机构来说,转型并不是一件易事,就像一艘巨轮,转向是很困难的。
在转型时首要考虑的应该是自己的团队基因,比如偏技术的团队可以往编程方向转型续命,很多地方都引入了编程课程,对于组织能力较强的团队可以考虑往职业教育方向转型,现在已经有机构这么做了。
随着政策的落地,各地的细则会逐步出台,可以确定的是不会有太多好消息的出现。
那么,这么多的教育从业者该如何生存呢?
保守估计,从事泛教培工作的从业者有几百万,在一些动辄上万人的大企业,课程顾问、教研团队的人数是最多的。
对一些工作不久的人来说,转行成本不会很高,但是对于一些有经验价值的学科教研老师来说,转行相对就没那么容易了。
如果对教育行业不是特别热爱的K12教培从业者,不用等,大概率不会再有风口,可以多为自己的前途考虑,该转行转行,该转岗转岗。
最后的话
教育行业作为民生基础行业之一,把时间跨度拉大,一定是一条稳步上升的趋势,但一定不会大起大落,有也会进行调控,就如同现在的政策。
在资本的鼓动下,很多从业者已经不是在用教育理念教书育人,反而成了一门不错的生意,这对国家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我们常说,要随大势,这个大势就是要紧跟国家意志,把企业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绑在一起,才能长久。
教育的初心也很重要,如果违背了教育的本质,那么说再多也没有用。
祝各位教育从业者好运,坚持下来的回归教育本质,时间会给我们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