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坚持做科研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共 6287字,需浏览 13分钟

 ·

2020-09-15 09:36

↑ 点击蓝字 关注极市平台

本文整理自知乎问答,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作删文处理。
编辑丨极市平台

极市导读

 

出于种种原因,能够坚持走学术路的青年研究者往往是少数,大部分人仍会进入企业或政府工作。那么,那些选择做科研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该问题在知乎引起热议,包括贾扬清在内的多位答主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位答主@Nemo这样回答道:

我约十年前读的博士,当时我们组坚持科研的同学们以及年轻的老师们,现在有IEEE Fellow,世界各地的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由于大家都慢慢走上了学术的主要舞台,开始更多的讨论future direction和big idea,开始交流如何培养自己优秀的学生,为他们开辟学术道路而努力了。

另外,知乎答主@微光学姐举出身边人的真实经历,告诉大家坚持科研仍是当今社会较好的出路之一:

高中毕业于江苏县中理科重点班,本科毕业于211理工科院校,所以我周围的同学,有很多都在从事科研工作。


举几个真实的例子吧。


小A,男生,高中理科学霸,2010年江苏高考,葛军葛大神出卷,数学也只扣了3分的那种。一路从985院校读到硕士,研二那年就开始在阿里实习,毕业后入职阿里。虽然跟他联系不多,但是看他在朋友圈里发的动态,加班加点是常态,印象深的是,某一年的除夕,他还在家里调程序,debug。也开始了“中年发福”,发际线和大肚腩见证了他这几年的辛苦。但是,付出总会得到回报。当上了项目组的技术担当,也开始参与阿里的内推和招聘,这几年一步步买房买车,今年还被杭州市人才办评选为杭州市高级人才。对来自苏北农村的孩子而言,他完全靠自己,实现了在一线城市落户扎根。


小B,女生,我的高中闺蜜兼大学校友。我本科也是学理工科的,读研的时候换专业,读了商科管理类专业。当时,闺蜜看我换专业,也有点犹豫,毕竟女生在理工科领域,确实不如男生有竞争力。但是优秀的她,还是在大四拿到了本校保研名额,研究生后,入职国内面板领域顶尖公司,虽然是女生,但是研发做的不比男生差,每年都拿到优秀员工奖,日本、法国,全世界到处出差长见识。


小C,我的大学室友,陕西人,本科毕业后考回西安的学校读博。在她刚读博的时候,无数次给我发微信,说后悔自己的选择,读博真的太难了,实验难做,论文难写,毕业了年级也大了工作也不好找。以前从来不会失眠的她,会深夜焦虑的在寝室里来回踱步。随着她研究的深入和实验水平的进步,读博期间也陆陆续续发了几篇有影响力的论文,今年毕业,也收到了好几所高校的offer,实现了她毕业留在高校当老师的愿望。


我周围的这些同学,并不是什么天才,靠的都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努力。他们赖以获得高薪的,不是天资、不是背景,而是踏踏实实的科研,是一篇篇的高水平论文,是十几年寒窗苦读,从未停歇的努力。做科研确实辛苦,但是在这个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读书仍然是最具性价比的投资。

还有一位答主@D.Han则并未坚持做科研,他指出了青年科研工作者面临的现实困境,认为社会应当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激励:

科研加年轻人两个关键词,居然让我联想到了贫穷


我是一个没有坚持做科研的年轻人。以我的视角来说,身边有很多科研成果优秀的同学,在毕业后还是去了工业界。需要说明的是,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相信他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所以我想先谈谈大的环境背景。在现阶段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在承担着很大的生活压力。以我有限的了解来说,学术界也不例外。现在很多高校都进行了人事改革,早就把教师的“铁饭碗”改成了预聘制,因而青年教师身上承担了很大的考核压力,有的地方其工作强度比996更甚。更悲催的是,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相较工业界要低得多。年轻人做科研,如果在一线城市,买房会是个非常大的重担。以我的研究生学校为例,年轻教师很多住在校内的青年公寓,条件就是四五十平的“老破小”。记得有次打车,跟的哥师傅聊天,我提到很多年轻教师买不起房子时,他还不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我相信多数了解情况的人都会认可,青年教师日子是不好过的。与之相对的是,我国经济腾飞,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和金融产业能够提供很好的薪资待遇,通常远远高于高校教职。两相比较之下,让我觉得近些年,高校教职的吸引力已经减弱了许多,因而产生了题目描述的现象——“身边挺多成绩优秀的朋友毕业后都去了金融、互联网行业,或者考取公务员”。


对于很多务实的年轻人来说,职业选择的大方向基本上有两点:要么多挣钱,要么图轻松。虽然搞科研在长期看可能是件有前途的事情,但对于年轻人来说,现阶段钱多和轻松却是一样不占。这也让我相信,现在坚持做科研的年轻人,大多身上是带有情怀的,至少现阶段对于物质收入不会那么看重。


多数科研工作者都会对科研有着敬畏心,明白自己的渺小,以及做出有影响力的成果是多么困难。多数科研工作者,终其一生都很难做出太了不起的成果。所以学术界很少见太张狂且拎不清楚的人,因为多数人根本没有狂的资本。既然知道天高地厚,那么选择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年轻人,多半不是为了飞黄腾达,而是对搞研究和做学问很感兴趣。


高校教职的工资水平并不高,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可能工业界一半不到的收入,且差距随着工作年限可能越拉越大。这回归到了我开头所说,如今做科研的年轻人应该挺穷的,尤其是基础学科。让我举个幽默又伤感的真实例子。


我有位同学,头脑很伶俐,本科成绩很好,在清华某工科院系排名第一。他保研时候,想追逐梦想去读理论物理的博士。思索再三,联系了一位教授面谈,对方直接问他,你家里有钱吗?我同学回答说并没有。然后老教授叹了口气,说你不适合学这个专业。


一般来说,基础学科的成果的落地和变现都很困难,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某种程度上要靠国家扶持和科研工作者用爱发电。另一方面,还有些科研成果是需要经年累月才能搞出来的,比较有名的像是张益唐的孪生素数证明,还有Arikan教授提出的Polar码。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工作成果,都是当事人久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才取得的。他们在经历上也是很幸运的,都找到了一个允许自己长期产出很低,而不会被考核淘汰掉的工作生活环境。


张益唐在1992年博士毕业,但他跟导师关系破裂,后者拒绝给他写推荐信,使得他一直找不到工作。在这几年中,张益唐只能在餐馆洗盘子赚钱度日。直到7年后,张益唐才找到了一份教职工作,而这时的他已经44岁了。张益唐安顿下来后,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58岁完成了《质数间的有界间隔》这篇文章,在孪生素数猜想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普林斯顿的皮特·萨纳克教授的评价是:许多数学家都是30岁以前出成果的。他自己最近一次出成果也是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像张益唐这样58岁还能出成果的,是一个奇迹!


这个评价让我感到了非常的可惜,因为张益唐教授年富力强的七年,因为生存的压力而被浪费掉了。如果张益唐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得到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资助,很可能会利用他自己搞学问的黄金年龄,做出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


Arikan教授则是5G控制信道编码方式Polar码的提出者,他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土耳其任教,之后长期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直到二十多年后,他方才一鸣惊人地提出了信道极化的概念,并基于该理论提出了Polar码,是人类已知的第一种能够被严格证明达到信道容量的信道编码方法。


Arikan和张益唐教授非常类似的地方是,两个人都是在不年轻的时候做出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我不太清楚Arikan教授前些年过的是不是坎坷,有可能并不如张益唐教授那么曲折,但肯定的是,Arikan教授得到了一个相对轻松稳定的工作环境,使得他可以潜心某个领域,去搞个大新闻出来。如果他们二人中途就因为生活压力放弃了研究,那会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从这些例子中,就让我在思考,如果能给年轻科研工作者,以一个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小的生存压力,会不会有更多需要长年投入才能获得的科研结果得以产出。反过来说,如果有年轻且有才华的科研工作者,因为生活的重担放弃做研究,或者凡事扰扰而无心坐冷板凳,只是盯着短平快,天天考虑眼前的回报,那是非常浪费和可惜的。甚至于,很多需要长期投入,且需要年轻富有活力头脑去采摘的科研成果,将很久都无缘问世。


在如今特殊的国际环境下,更多人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真的是第一生产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又是未来的希望,自当给予他们更多重视和扶持。相信是出于这种考虑,现在可见的趋势是,有关部门以及国内科技企业都更加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和扶持。相比传统的政策激励,更加直接的物质奖励变得多了起来。


比较有名的像是深圳市政府的孔雀计划,以相对较低的门槛(如海外名校博士,或者有3篇一区论文),给予年轻人才(40岁以下)160万补贴。还有近两年引起热议的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通过给一些超优秀的应届生“破格”待遇,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千金买骨的效果,彰显了企业对年轻人才的重视。


更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颁发的阿里达摩院青橙奖,面向青年科研工作者。该奖项的很多入选者的专业都是属于被“卡脖子”的技术领域。相比其他体制内的评奖以及其他企业目的性较强的人才计划,阿里青橙奖的激励方式更加直接,跟获奖者没有雇佣关系,也不要求获奖者来杭州。给予获奖者直接的现金奖励也不限制用途,用来买房买车,或者贴补家用都可以。非常能体现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生活上的关怀。


在我看来,这种扶持着重要的前景战略意义。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体现出了一种社会公益感,感受到了企业不求回报的浪漫精神。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培养和技术领域的突破发展。阿里等科技企业主导的人才鼓励,相信是在国家政策外的,一种更加灵活且有效补充。


在阿里巴巴技术副总裁贾扬清眼中,青年人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从多元化的人生评判标准来看,科研也赋予了研究者实现自我、追求理想的满足感。


谢阿里同事邀,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感谢大家还把我当年轻人 :)


作为一个逆流而上,从科研(机器学习)到系统工程的人来说,我觉得我不是很有资格来谈这个话题,PhD的年代还在做计算机视觉的研究,然后工作的这几年,一直在为研究人员和业务人员构建AI和大数据的系统,更多的时候是做着自己的事情,赞叹着别人的研究。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我觉得可能是“青年推动科研,科研使人年轻”


前段时间参加阿里达摩院青橙奖的评选,让我特别感到惊讶的两点:身边有如此多优秀的年轻人,在还没有到30岁的时候,就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崭露头角,成为领域的专家,并且在带领着同样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们推动前沿的科研。30岁的博导,想想就感到压力 T_T除了我自己案头关注的计算机领域之外,抬头看看,科研的领域如此广阔,当年读书的时候听到过的概念,量子力学、材料学、天文学,等等,在我的脑海里面已经停留在大学图书馆教科书里面了,但是其实一直有发展,一直有非常酷炫的想法、创新出来,平时不一定注意,但是看到的时候,仿佛回到读书年代,希望能够静下心来,再读一次state-of-the-art的研究成果。青橙奖评选的时候虽然是评委,但是写了好几页的学习笔记(因为有评选信息所以就模糊处理了)。



说到科研使人年轻的例子,我在伯克利的时候给我们上过课的一位教授,Ruzena Bajcsy(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zena_Bajcsy)。作为一名二战犹太人的幸存者,他到今天一直都在科研一线耕耘,每次碰到的时候都会问:“最近有啥新的科研新闻?”特别开心,特别有好奇心。老太太今年87岁了,桃李满天下,祝她永远健康。


然后说点偏题的事情。我想,这个问题背后的潜台词,一定程度上是在说:“坚持科研道路的年轻人,他们活得好不好?开不开心?有没有事业有成?有没有房子车子?”或者说:“搞科研有没有出路?”


关于这个问题,我不吐不快。我们之前生活在一个实用主义比较占优的社会,这本身没有问题——我们因此创造出了非常迅速发展的经济。不过,有的时候,我们会需要有一些多元化的评判方式。80后的这一代,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在成长过程当中感受到的是一个相对比较单一的模式:小的时候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分数是标准;后来读书开始工作了,发现赚钱是标准,工科毕业的同学也都冲去投行(当然,投行是好工作)。标准比较单一,小的时候比分数,大的时候比工资。


今天和比我年纪稍微轻那么几年的同学们一起工作生活的时候,我开始非常开心地看到年轻一代的多样性(其实我也没太老......)我们团队非常多的90后的年轻小伙子小姑娘,心态很好,阳光,有追求幸福的梦想,然后同时有着非常强的个性:“呐,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心。“我觉得他们比我更加不在意社会对他们的评判,更加关心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职业理想。我觉得在这样的多样化土壤当中能够产生出更好的科研。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面,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都是比较底层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今天的年轻人更多地开始关注”自我实现“的需求,或者说,心理更加强大了。


平心而论,科研是一个比较有强大的心理支撑的道路,特别是基础领域的科研,从我们传统社会”成功“的定义上,并没有那么的光鲜:没有出人头地,没有”做技术不行最后还是要做管理“,更多的是对于自我的追求,对于知识的追求的满足感。参加青橙奖的评选,我感受到的是,每一位我遇到的年轻专家身上都闪耀着自信的光,闪耀着知识的光。我羡慕他们,也祝福他们。作为同龄人,我希望我能够在工程的道路上做得更多,在科研的同行需要AI和大数据平台,需要大规模计算能力的时候,能帮他们一臂之力。


内容来源

[1] 知乎用户@Nemo 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0083383/answer/1462288182
[2] 知乎用户@微光学姐 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0083383/answer/1461407439
[3] 知乎用户@D.Han 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people/han-di-63
[4] 知乎用户@贾扬清 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0083383/answer/1462884240


推荐阅读



添加极市小助手微信(ID : cvmart2),备注:姓名-学校/公司-研究方向-城市(如:小极-北大-目标检测-深圳),即可申请加入极市目标检测/图像分割/工业检测/人脸/医学影像/3D/SLAM/自动驾驶/超分辨率/姿态估计/ReID/GAN/图像增强/OCR/视频理解等技术交流群:每月大咖直播分享、真实项目需求对接、求职内推、算法竞赛、干货资讯汇总、与 10000+来自港科大、北大、清华、中科院、CMU、腾讯、百度等名校名企视觉开发者互动交流~

△长按添加极市小助手

△长按关注极市平台,获取最新CV干货

觉得有用麻烦给个在看啦~  
浏览 1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