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福利丨高科技究竟是人类的工具还是武器?
热点追踪 / 深度探讨 / 实地探访 / 商务合作
“工具,还是武器?”这是微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布拉德·史密斯新书的书名。他要讨论的是技术创新的成果,究竟是带来帮助、提高、改善、增强,还是伤害、毁灭乃至灾难。
除非是科学怪人,正常人都会选择美好的、积极的、良善的选项。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即便多数人秉持着“技术中立”的信念,可他们却经常看到科技最终走样、走偏了。类似的实例不胜枚举,且越是技术日益进入寻常生活,这样的负面效果越是明显。就拿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而言,它带来的效率、便捷、精准自不待言,但它的弊端却事关公平、隐私、偏见或者控制,所以《被算法操控的生活》《算法霸权》这类带有“末世警告”意味的作品也就有了它们的市场。
同样是反省、批判,史密斯在本书中的论调显然温和了许多,不会刻意去制造恐慌或贩卖焦虑。对于那些被许多场合提及,并且已成为某种倾向性定论的事物,史密斯都婉转地保留了意见。他这么做,似乎在提醒人们莫倒向极端,对于科技创新要抱以一种更为谨慎、辩证的态度去分析。譬如前面提及的数据垄断或人工智能霸权等,类似的耸人听闻的故事出现在许多畅销书里。史密斯没有落入窠臼,反而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数据确实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数据与石油、矿产等资源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最容易被“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因为,我们随时且人人都可以产生数据,并且数据的价值也不是永恒的,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以上这段表述很富有辩论价值。在互联网领域,因为数字经济的特殊性,在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审查上,常常会为了是否已形成非法限制、排除竞争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很难讲,对网络的垄断应该如何切实可行地开展反垄断。包括对所谓“数据霸权”的讨论,这既是一种认知上的跃迁,也是智识上的提升,更需要一种制度上的完善。对经历过公司被反垄断调查的史密斯或许更加感同身受。正如比尔·盖茨在为这本书写的推荐序中提到:“布拉德于1993年加盟微软的法律团队,但我们直到90年代末才真正熟悉。当时,美国政府正在对微软提起反垄断诉讼,我们夜以继日地并肩工作……在应对反垄断诉讼的过程中,布拉德制定了我们的法律策略。”
史密斯以其丰富的行业经验、敏锐的思维洞见和广泛的知识涉猎告诉我们,看待问题可以有多重视角。类似上面的例证在书中还有很多。像谈及人工智能、机器人对传统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时,史密斯较为平和地指出,在技术冲击下,某些行业确实在逐步消失,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新的行业也在不断出现。就像汽车,它的出现让马车消失了,但是它也造就了一整条的汽车产业链,产生大量的新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不仅如此,为了方便购买汽车而出现的消费金融也应运而生。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如果只盯着负面因素,那也就永远看不到有利的一面。
史密斯所奉行的一些行为准则或价值观,我们大可以从书中若干章节一见端倪。例如,他认为在涉及人工智能与伦理的问题时,不要问计算机能做什么,而是要问它该做什么。他特别介绍了微软制定的6项基本准则:即公平性、可靠性、安全性、包容性、透明性和问责性。而在谈论隐私保护的时候,他通过一个真实的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学系学生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因为一场隐私的官司而失去隐私”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名学生“是一位为隐私保护而奋力拼搏”的准专业人士。
作为一名全球知名科技企业的代言人,史密斯有必要适时地表明立场,就拿用户隐私保护来说,他在书中写道:“科技行业需要在通过技术创新使数据得到更好利用的同时,将更多创新应用于保护隐私……”
好啦!接下来又是我们的赠书福利时间!你认为高科技对于人们来说是工具还是武器呢?为什么?赶紧留言告诉小探吧!截止至本周五(8月12日23:59,以小编截图为准)点赞数量前两名的留言将获得这本《工具还是武器》!快来评论吧!(点赞数相同按留言时间先后顺序,邮寄地目前只能是中国大陆地区,身在海外或港澳台地区的获奖小伙伴还请提供内地地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