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被遗忘的数据库开发职业 - 数据库测试

有关SQL

共 3934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0-08-16 22:42

点击蓝色“有关SQL”关注我哟

加个“星标”,天天与10000人一起快乐成长

数据库测试,似乎是被人遗忘的数据库职业,但依然是不错的选择。底下是我在某站找的招聘启事,就连蚂蚁金服都在积极寻找数据库测试人:


要说我经历的项目,大大小小也有几十个,从 C/S, B/S, 再到 B/C/S, M/S. 无论怎么变化,总也离不开 UI/DB 这种框架。

以前 C/S,B/S,自己动手写写没问题,就拿很早的 C/S 架构来说,C 代表了客户端,S 代表了服务器。客户端可以使用 vb, vfp, delphi, c#, java 来写,逻辑都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具体来说,就是封装在存储过程里。

而 B/S 时代,客户端换成了 Browser,也就是浏览器,而 S 端还是数据库服务器。那么 B/S 时代,语言从强编译性语言,逐步向弱编译倾斜。Javascript 和 JQuery 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强。

如果说 C/S,B/S 时代还有全栈程序员,现在如此复杂的时代,要做到真正全栈,就特别不容易。仅从测试来说,需要的功底一下子就变得丰富至极。

鉴于前端变化太快,我很明智地选择了 S 端,即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的测试,相对前端来说,稳定得多。

为什么要做数据库测试

一些不同的声音

大部分反对给数据库做测试的理由,来自两大类:

一是没有时间。在开发和调优上花费的时间够多了,为什么还要去写大量的测试用例。

二是测试案例复杂。针对业务复杂的测试,对数据质量要求很高,一个没有设置好地区,折扣,渠道的订单,测试出来的结果肯定不令人满意,那么做好一份质量高的测试数据,本身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对于团队资源是种低收成的回报。

有个搞笑的段子,大家听听:

我们从来不做数据库测试,要做就在生产环境做

可,认真看过这张图的朋友,大概是笑不出来的。
在各个阶段做测试,出现Bug后,修复所花的代价是天壤之别。


但做好测试,可以收获下面这些益处,至于要不要做,完全取决于当前你的团队:

  • 早发现,早治疗

    在数据库开发领域,手工测试和一次性脚本测试,是最常用的。但不利于找出是否有破坏性的功能缺陷因为新加的特性而引入。有了自动化的测试工具,任何时候针对任何数据库版本,都可随时完成测试。

    往往寻找一个bug的产生,需要耗费8-16小时,甚至更多,仅仅是因为某个开发签入了一个新模块的代码,针对数据库开发来说,没有特别好的debug工具,只能靠人肉眼去逐行扫描代码,最终才能定位到某个可疑的地方。但几千行代码消耗下来,一天,不熟悉那个模块的开发,甚至3,5天也都过去了。

    所以最高效的解决方案莫过于在每次新代码签入的时候,我们对其做一次全量的代码测试,把新版本的测试用例都跑一边,如果没有特别的报错,签入才算验收过关,可签入发布版本。一旦这个时候出现Bug,就可以快速跟踪到代码和人,进行修复。

  • 2BMore ( to be more ):更有设计感,更整洁,更具有扩展性。

    往往我们很多开发都是侧重开发,炫技,和快速。认为把任务做完,就是厉害,或者更着急去做新任务。冥冥之中好像就是有只手推着我们不断快速的往前冲,争取更大,更多,更快。这么做,好处是有的,项目进度看上去更快了,老板更开心了,而业务也就更加热衷提需求了。反正你们做那么快,为什么不给你们开发多开点需求,实现更多功能,让我们挑着用呢。

    其实更快的实现,只能给程序员增加压力,一点好处都没有。没有及时对之前所作项目的复盘和整理,靠量的增长,很难完成质的飞跃。

    就好比,我们写SQL, 5000行一个存储过程也是写,10个组织结构良好的500行也能写。但你说5000行与10个500行,哪个
    更有利于人员质量的磨练,项目后期的维护呢?一直往前冲的干劲要有,及时吸取和补充理论知识也不能少。我自己也曾做过卯足劲往前冲的前锋,但那些年除了体重涨了,其他都没涨。反而这些年,时不时停下来自己反思下,把代码反复的重改,才有了现在一点点技术的积累。

    大概这也是外包,给大家的错觉。一个个项目的接,平均3-6个月换个组,最后弄的自己一直在重复做相同的事情。业务知识倒是知道不少,但积累一个都没有,样样稀松不稀奇。

    而测试思维一旦加入开发,就能逼着我们去思考解耦。如何拆分一个复杂的实现,使得代码更结构化,简洁和易扩展。

  • 减少重构风险

    网上有个玩笑,中年(35岁)程序员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将SQL写的越长越好,越少人看得懂越好。碰到这样的祖传代码,很多新人都是要问候原作者的直系亲属的。我上次说5000行代码的维护,就已经有读者受不了了。那么怎么规避这种毫无设计感的代码呢?

    还是测试。

    假如一开始,一个用户需求就是一套测试用例,那么放心的去重构吧,爱怎么重构就怎么构,完了跑下测试就行。但如果没有测试,你敢动这大几千行的代码么,即使你拍着胸脯说,你敢,你老板敢么?

  • 保障团队协作

    如果说程序员比较宅,不喜欢旅游,可以天天上线解决代码问题,那么谁还能不生个病呢。如果生病的时候,你负责的代码出问题了,谁来解决呢?全组都要等一个人才能继续往下工作,这种风险也太大了。

    如果有了测试策略,一个人断了线,另一个人接上,接着往下码。只要大家都是同一个平台,接手完全没有问题。这对数据库开发就更有利了。无论是sql server, oracle,mysql, 只要测试用例都在,我们的目标就是编写出通过测试用例的代码,至于T-SQL, PL/SQL的转换,文档查查,一点问题没有。

数据库测试怎么做

那么数据库怎么做测试呢,特别是看到上千行的存储过程,一大堆的 ETL 程序?作为开发,完成功能的实现就万事大吉,但作为测试,既没有实现功能的大快人心,还必须提心吊胆为最后的质量把关,弄不好,老板认为测试不具备生产力,还要压低你的薪水,彻底悲剧了你。

既然测试这么难,那么我们怎么保障自己测试的质量呢?下面说说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就跟看书一样,如果拿起一本书从头看到尾(曾经我也是这样么像教科书一样看计算机的图书),那么我敢打赌,一本800页的数据结构,99.99%的人,看到300页的时候,绝对放弃了,顶多再往后多翻 5 页,即305页。然后不停的翻翻后面,数数还有多少 页没看,还需要花多少时间,不用问为什么我知道,你懂得。

那么我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这么看书了呢?从看完《CLR Via C#》开始.本书777页,我花了近 5 个多月,每个礼拜天就躲在家里看,看不下去了,就喝杯星巴克,继续看,边看边画。最终一页不落,全部看完。有些地方还看了不止5遍。还有本手册,《Oracle Concepts》,大概看了不少于 6 遍,边看边画,每个晚上8点准时看,一直到看不动为止。

那么为什么看完这两本之后,再也不相信从头到尾的看书方式了呢?因为好的书,配上好的结构,你看任何 一章,都是可以不需要前面章节的知识,依旧可以读的很愉快。如果读不懂,通过想象力和搜索引擎,反而能解决当下最重要的问题。

因此,读书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测试也一样,必须根据测试内容,而制定测试计划。如果要测试并发压力,就不能用单元测试;要测试新功能,就不能执行回归测试。

那么,数据库测试主要有哪些分类呢?

  • 功能性测试,诸如CRUD操作,就要执行功能性测试

  • 数据库特性测试,比如备份、还原,集群故障切换

  • 数据库压力测试,比如并发测试,大数据量测试

有的同学会觉得数据库测试很简单,先 R(retrieve) 一下,再CUD(Create Update Delete) 一波,最后再 R 一下,如果满足结果就算测试通过。

画个图介绍下,不就是这样么:


其实,正确的测试应该做到这样:


将测试封装在一个存储过程里。

单元测试:单元测试的目的,就是取最小单元的程序,比如一个存储过程,用测试数据来测试它是否完成了我们需要完成的功能。

来自微软

数据库测试方法

就如电子设备的评测,我喜欢看王自如,大魔王,何同学的视频;影视类设备的评测,喜欢看影视飓风;而数据库评测,就必须看TPC(很遗憾,我们《有关SQL》微信公众号只能算是评测的二道贩子)

别看我对评测类视频那么热衷,自己做一期,则多半会说的磕磕巴巴,一塌糊涂。对于我这种爱挑战的人来说,怎么能允许自己有做不好的地方,虽评测电子设备讲得一塌糊涂,但评测数据库,必须专业啊。数据库怎么去测,测的原理是什么,用的测试方法是什么,绝不能忍受有黑盒啊。

测试组拿着买来的软件,仿佛他们的工作就只会大声朗读这些测试软件的报告,然后一顿劈头盖脸地对我们的应用狂喷,是真不解气!我需要知道真相。

那我们就来好好研究,数据库性能测试的评测方法。也就是怎么去设计一套评测数据库性能的软件。我的数据库性能好不好,必须由我说了算。

这套软件的特点必须是:

1)分布式:模拟从不同设备访问数据库,以达到真实的用户访问。
2)实时监控:如果性能弱的时候没有及时抓住,那么很可能呢下次带来更大麻烦的时候,我们依然手足无措。所以在测试阶段就必须一击即中。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数据库测试技术探讨》作者牛传明。

说实话,这篇论文对于我来说,很有收获。设计数据库测试软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是一个体系,值得作为职业。



--完--





往期精彩:


本号精华合集(二)

如何写好 5000 行的 SQL 代码

如何提高阅读 SQL 源代码的快感

我在面试数据库工程师候选人时,常问的一些题

零基础 SQL 数据库小白,从入门到精通的学习路线与书单









浏览 3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