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干货,看尽中美AI大会:百度Create、微软Build、谷歌IO…

涵的硅谷成长笔记

共 3757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1-05-04 00:00

这是Han的第64篇原创文章


每年初夏,都是中美科技企业的“开发者大会”季。

 

Facebook的F8在5月打头阵,然后是会期再次撞车的谷歌I/O和微软Build,接着是苹果的WWDC,最近当然是正在热点上的百度Baidu Create 2019。


 

作为业内“开发者”,我自然都有关注。

 

虽然是“开发者”大会,但大家也都会发布新的产品,比如Facebook发布新版设计,谷歌发布手机等等,我在这,将更注重在技术上。


 

在技术层面,如果选出一个最大的核心词,那今年依然是AI。围绕这个方面,我发现各家的大会侧重点虽然不同,但也有6个共同点,下面就来说说。


干货一:Everyone一词频频出现


在今年各家的发布会上,Everyone一词频繁出现。

 

百度去年就喊出“Everyone Can AI”,要让每个人都能使用AI,每个人都能轻松的成为人工智能的开发者,让 AI 技术平等赋能开发者和合作伙伴,让AI 落地各行各业。今年,“Everyone Can AI”依然是不变的理念。



同样,谷歌则是“AI for Everyone”,旨在说明AI技术可以惠及各类人群,而不仅仅是健康的、喜欢追求新事物的人群。同时,发布课程“AIfor Everyone”,帮助所有人理解AI技术。

 

微软是“每个人都有AI代理”。在大会上,纳德拉畅想未来,每个组织都可以用AI代理帮助业务发展,这就像拥有网站一样普及,而每个人也都可以利用AI来方便生活。


 

这些,都揭露了一个AI行业的未来共识:无论是开发者端还是应用端,AI的普及大势所趋。作为开发者,要学会使用AI、利用AI,而应用者,则要拥抱AI能力、完善产品化方案。


干货二:数据安全成为新焦点


数据安全问题,则在今年,被各家企业重点关注。

 

扎克伯格在F8一开场就说,未来要做一个“关注隐私的社交网络”,第二天就成为各媒体热点。

 

 

而苹果也特别强调了移动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进而保证自家信用卡新产品的无压力上线。

 

 

谷歌和微软则在开幕式演讲中,一开头就强调了用户数据保护的重要性,隐身模式、一键删除等功能将成为标配。

 

百度也在本次的Create大会中,强调AI安全体系是百度大脑的一部分,全面保障网络、系统、数据、隐私和应用安全。

 

 

AI时代,数据是各家的弹药,而通用标准缺失和行业过去的野蛮生长,已经成为全行业必须关注的重点,以及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然,“问题”也是“机会”,“痛点”也是“需求”。

 

在未来,能安全地、合规地利用AI,不仅是必须,更是一道优势企业和平台的重要护城河。

  

干货三:AI要有温度

 

“Do Better,科技为更好!”这是李彦宏在Create大会上演讲的结束句,以此总结AI的人文关怀。

 

百度AI寻人项目已经帮助超过6700个家庭重新团聚;百度AI助盲行动,正在帮助更多盲人朋友通过AI语音技术与世界温暖对话…

 


而今年谷歌I/O的重要主题就是“人文关怀”。时间有限的开幕演讲中,重点介绍了各种AI应用。

 

比如,帮助聋哑人看视频,自动加字幕的LiveCaption;帮助渐冻症等特殊群体交流的Project Euphonia;还有JeffDean亲自介绍的预测印度洪水防灾。


 

AI会威胁人类么?

 

随着AI产业的加速发展,这一问题一直是所有大厂无法回避的问题。

 

各家的努力,也都在说明,人类能给AI赋予温度,未来的AI会造福人类。

 

干货四:技术创新方向趋同

 

通过各家在大会上的技术Demo,我们可以看到各家企业技术上努力的方向。

 

我发现在几个AI的方向上,各家有一些发力点比较趋同。

 

一个是连续交互。用户需要每次唤醒语音交互系统,一直是业界的产品痛点。在今年的大会上,各家都有对连续交互技术进行展示。

 

在Google IO上,演示者通过一次“OKGoogle”唤醒助手,接连操作定闹钟、查看社交网络、叫车等功能,都无需再次唤醒。讲演最后,闹钟响了,一句“Stop”就关闭了闹钟,不用再加上“OK Google ”了。

 


百度则在Create上,演示了DuerOS 5.0的全新技能“全双工免唤醒能力”。除了连续对话,还特别拥有“拒绝反应”能力,也就是在多人环境下,能保持清醒,知道该听谁的。

 

另一个,则是模型压缩,以及在边缘设备上离线计算。AI模型虽然强大,但是一个完整强有力的模型占用的空间却非常巨大。

 

虽然移动端调用可以配合云来实现,但是依然有一定延迟,另外还有很多使用情形,比如野外移动设备,需要脱网使用。这就需要减少模型体积,让移动端可以存放,完成全部任务。

 

今年谷歌则在会上宣布,已经可以将语音识别模型压缩至0.5G,完全在手机端完成计算。而百度的PaddlePaddle框架则全新提供了模型压缩库,对于体积已经很小了的MobileNetv1模型,依然可压缩70%。

 

 

苹果方面,对于此,其实早在去年就开始布局。今年的WWDC,则发布了全新Core ML 3.0,支持更多模型,可以让开发者方便地,直接在Mac上开发移动终端AI应用。目前已经支持视觉,自然语言和语音多种功能。



干货五:AI更加产业化

 

微软在今年的Build大会上,展现了基于Azure的智能云全新框架。底层的Microsoft Graph将会支持上层包括Office,Windows等在内的一体化Microsoft 365 云平台。

 

Azure上则继承更多AI能力,比如现场展示的基于Azure speechservice的会议系统,及包括视觉、语音、搜索、翻译和决策在内的Azure Cognitive Services新功能。

 

 

微软还宣布,Azure已经进入了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过95%的财富五百强企业,涵盖传统制造业、物流、航空、零售、媒体等多领域,产业化全面铺开。

 

同样的,“产业智能化”也是今年Baidu Create的主题焦点。

 

 

与吉利达成战略合作,同步发布新车型;与浦发银行联合的深度学习实验室发布 “金融数字人”虚拟员工;与一汽红旗联合打造的中国首批L4乘用车量产下线。

 

为助力AI落地,百度大脑则升级为5.0版,成为软硬一体的AI大生产平台,实现算法、计算架构和应用的融合,为开发者提供了包括基本AI模型、训练、部署、集成和安全在内的整套方案。

 

在当今的AI时代背景下,随着C端需求更加饱和,中美科技企业,将自己的技术积累赋能到全产业,是未来更多的发力点。


干货六:平台性能更加全面

 

对于像我这样的开发者,对平台类产品最大的要求就是:开发者体验要好。

 

比如,需要的功能是不是支持,需要的优化是不是好做,对于现有硬件的兼容性是不是好,以及整个开发过程是不是简单。

 

而另一方面,如果开发者已经习惯于某一个平台,中途想要切换就不是很容易了。

 

这些,都在迫使各个平台加强功能“全面性”,扩大自身能力和开发者体验,以此形成护城河。

 

百度在本次大会上,在已有的通用AI芯片“昆仑”后,再推出远场语音交互芯片“鸿鹄”;同时,宣布与华为深度合作,飞桨(PaddlePaddle)平台,将可以在华为麒麟芯片上运行。

 

这些,都在点亮硬件技能点,让百度大脑成为“软硬一体的AI大生产平台”。

 

 

其实,“软硬一体”,早已被各大厂,认定为未来方向,各家已经开始重点布局。比如谷歌Tenserflow的定制芯片TPU,还有微软AI芯片Brainwave。

 

重要的是,国产AI框架终于和国产AI芯片走到了一起,形成完整合力。

 

要知道,国际上很多流行的AI框架,很大的壁垒,是来源于和底层芯片的“深度配合”。这个也成为了潜在的,国外科技企业对中国技术控制的咽喉点之一。

 

 

微软方面,今年则同样支持更多硬件加速,比如支持NVIDIA的 TensorRT 和 Intel nGraph 的 ONNX ,这样开发者就可以在 NVIDIA 和 Intel 芯片组上进行高速推断了。

 

同样,在收购Github后,微软本次发布,更是优化了体验,比如AzureAD引入 GitHub,这将让代码库和云开发的认证系统结合。同时微软也推出了可视化机器学习配置界面,0代码即可完成部署。

 

 

大厂们的AI产业化赋能重点,不在一个核心算法,也不在一个AI芯片的开发,而在于每一个环节都要打通,让整个平台能力全面化,这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竞争武器。

 


 

从2019年几家科技企业AI相关的开发者大会来看,AI依然是科技主战场,各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也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线。百度作为布局AI最深的中国大公司,更注重产业智能化;美国企业更是站在国际化角度,通过AI助力主要业务线,如微软将云和AI结合布局,苹果更注重移动端的离线开发。让每个人都能享受AI的便利,却是大家坚信的未来。

 

而在这路途上,让AI更有温度,让数据更安全,则是所有人的必修课;让技术更先进,让平台能力更全面,让开发者体验更好,则是各大企业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2019年的小目标已完成

22/52篇原创笔记 


浏览 8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