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40 岁以后,希望有人捧我

唐韧

共 2801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01-03 20:00

2022 年的第一天,也是新年的第一个周末,跟你们聊聊。


我在昨天的文章里发布了自己 2021 年度的个人总结,5000 多字,写了很多。


其实每次做这种年度回顾,我身上都会起鸡皮疙瘩。原来,过去干了这么多事,还有那么多事没干。


我是一个对时间极度敏感的人,可以说是有「时间洁癖」。


我会因为浪费了一小时而沮丧,也会因为一小时的效率不高而自责。所以,我选择和时间做朋友,希望它待我好一点。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昨晚都在看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从第一届至今,每年这个时候我都看。


时间的朋友,7 年前就戳中了我。


再往前一点,10 年前我就开始和时间做朋友了,就像我的年终总结,已经连续写了 10 篇。


听完了罗胖的演讲,有很多的收获和启发。其中,让我最血脉喷张以及毛孔放大的,是这一页。



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


20 岁,有人愿意带你。


30 岁,有人愿意用你。


40 岁,有人愿意捧你。


50 岁,有人愿意跟你。


60 岁,有人愿意请教你。


如今的我,已经走过了 20 岁和 30 岁,正在往 40 岁的节点飞奔而去。


回想过去的十几年,在我 20 多岁的时候,碰到一个愿意带我的领导,让我的职业起步和能力形成有了保障。


想到这,我是幸运的。


在我 30 岁的时候,离开创业公司进入大厂,还有人愿意为我的能力和价值买单,愿意用我。


想到这,我是幸运的。


已经到来的 2022 年,我就进入 34 岁的区间了。那么,6 年后当我到达 40 岁的节点时,我会是怎样的?


罗胖说:「40 岁,有人愿意捧你,你在人群中有声望叫成功」。


我就在想,什么叫「有声望」?


在我看来,声望,一定是意味着你做成过一些事并帮助过一些人,因此而获得的肯定、认可、影响力。


接下来,我又在想。那么,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往这个方向去的?


我在公众号和星球里有一句用了多年的话,叫「一起见证彼此成长」。我发愿帮助一批产品经理实现更好更有质量的成长,于是我在这每天分享。


过去一年,我在公众号和星球累计输出近 200 万字,有我的观察、学习、实践、思考、启发和复盘。


过去一年,我在星球帮助很多同学解决了他们面临的问题,通过团结一批人的方式共创了很多学习内容和机会。同时,有不少同学实现了升职加薪和职场进阶。


在我看来,这既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利他的分享。


如果别人能从我的分享中受益,那我就是在做一件长期有价值的事。


因此,接下来我会一直做好这件事,也会帮助更多人。


所以,到我 40 岁的时候,或许我能够如愿以偿获得来自更多人的肯定、认可、影响力。


等我到了 40 岁,还有人捧我,那说明我的第三个人生节点也是成功的。


想到这,我还是幸运的。


50 岁和 60 岁以后的事我还不知道,但别人正在经历。


2021 年对于教育行业是一次重创,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前段时间刚过完 60 岁的生日。如今,他再次出发,重新创业。



曾经有一位业内前辈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先没钱后有钱的生活是天堂,先有钱后没钱的生活是地域。


是啊,人生的阶梯只有越来越往上走的时候才是顺境,可当你已经走到了高处又把你拉下来时,才是逆境。


对于老俞来说,其实完全可以退休,可他选择了直面逆境,重新出发。这份勇气和担当,是我辈值得敬仰和学习的。


失败是常态,但不是每个经历逆境和重创的人都能重新起来。


对于当下的我来说,可能还无法理解 60 岁的格局和心态。但马上到来的 35 岁,却离我很近。


职场上有几怕,怕裁员、怕找工作、怕 35 岁。


35 岁,似乎已经成了一道职场红线。


其实,症结不在年龄,而是作为一个人的能力结构和价值体系。


如果把一个人的能力分成两类,一类是靠知识和技能支撑的硬实力,另一类是靠认知和经验积累的软技能。



如果一个人始终只具备可替代性极强的硬实力,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性价比就会逐渐降低。


试想一下,一个能产出同样高质量文档和原型设计稿的 3 年经验的产品经理,和一个 10 年经验的产品经理,光看硬实力,哪个性价比更高?


显然是前者。


对于公司来说,宁愿花更少的钱请同等能力的人来做同样的事,也不会把成本花在工作年限上。


所以你看,前阵子某些公司在裁员时,优先会从中层和基层开始下手。


这也就说明了一点,硬实力确实很重要,但无法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值。


所以,我们得寻找那些只有通过时间和积累才能带来的价值沉淀。


这种沉淀,就是软技能。



对于软技能,有很多解释,在罗胖的演讲里我也看到了一些描述。


比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公开演讲、专业写作、团队合作、数字素养、领导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管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都有一个共性,需要靠认知和经验去积累。


说白了,就是做得时间越长、思考越深、经历越多,软技能就越丰富、越强。


具备这种软技能的人,他们本身是一个很好的连接器,能把人和人、人和事、事和事连接在一起,然后发挥巨大价值。


具备硬实力是职场人的基本素养,先成为高效的工具。但工具人并不是目标和终点,要逐渐进化出自己的连接能力,成为一个接口。



只有突破了工具属性,成为一个接口,我们的不可替代性才会增强。


那时候,35 岁反而会成为你的优势。


分享中还看到一个有趣的公式,产品价值 = 功能价值 + 情绪价值 + 资产价值。


这个公式其实能比较好的说明很多问题,包括产品和人。



硬实力是我们作为个体的功能价值,而软技能其实是一种情绪价值,用另一个词来表达就是「共情能力」。


在我看来,共情能力就是赋予一件事情以意义的能力。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干出不同的结果。


高阶的产品经理总能看到功能至上的业务和商业价值,并且能将这种价值传递给团队,然后团结并连接人和资源达成目标。


你看,这就是软技能的体现。


所以,我们不必惧怕 35 岁,而是有选择性的努力去迎接和拥抱。在训练硬实力的同时,别忘了提升自己的软技能。


人的大脑在 40 岁的时候达到一生中的高峰期,可大多数人因为放弃持续开发而掉队。


淘汰我们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选择性不努力。



60 岁的俞敏洪重新出发,即将进入 50 岁区间的罗胖还有 13 场跨年演讲待续。


还有很多很多人,他们没有被年龄束缚,而是选择奋勇向前。


我的 40 岁还有 6 年,我希望实现 40 岁的人生成功。届时,如今的你们一起和我来见证。


做时间的朋友,享受时间带来的价值,然后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2022 第一天,给自己发个愿,一年后的今天,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



今天,与 69713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后台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


我的 2021,我的 10 年


浏览 3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