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3

Python面面观

共 4544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1-06-30 19:32

👋 你好啊,这是第 3 期。本周内容主要还是来源于过往信息整理。经过整理,之前积累内容处理也差不多了。那么在后续 Newsletter 中,会尽量按照围绕某个主题发布。一来自己本身也积累一些主题的想法、见解,二来这样的主题,也有利于写作思考和阅读。

本期信息

01:短视频是“猪食”吗?[1]

这是前不久的热点,我们不再去讨论“猪食”话题。因为往往能引起正反热议,都是情绪作祟。咱们就着方可成的文章来说说。

方可成说:

如果我们认为短视频只是一种媒介形态,也即不超过 1 分钟的网络视频,那么,笼统地将它称为“猪食”是不公允的。视频的长短会影响信息量的多少,但不必然影响内容质量,我们可能都看过制作精良、富于知识性或艺术性的短视频。

但是,如果我们说的是目前主流的短视频App构建起来的一整套生态系统,那么我想我们确实可以下一个判断:这种生态系统在鼓励低智低俗内容的生产和消费。

延伸 2 个话题。第 1 个是视频长短,和视频质量没关系,以前 B 站也被说成鬼畜、乱七八糟之类。现在无论是内容还是风评,都好了很多。在制作上,短视频的难度应该更低才是。第 2 是怎么定义“低俗内容”,不是“阳春白雪”看“下里巴人”,不是“一线城市精英”看“小镇青年”,是关于什么才是“低俗内容”,其实在目前,至少在定义上,短视频App都不会有低俗内容。快手、抖音已经那么大体量,它们会做很多内容治理工作。

要责备的点应该是,短视频 App,把顺人性的一些场景(娱乐、猎奇、性),效率做得足够高,并且规模做得足够大。按照《思考快与慢》的说法,人的大脑进化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生存和传承。人脑遵循能量最小消耗原则,能不动脑就不动脑,默认使用系统 1 思考。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决策是由系统 1 做出的。短视频 App 能让人更效率的找到这些娱乐内容。

但换个角度,抖音、快手都在宣导的,让你看见真实和有趣的生活,也给了算法选择。理性人会调教自己的推荐数据,只不过很少人做到罢了。

02:他们是躺平的日本年轻人,他们说自己是日本“废柴”

一直在说日本低欲望[2],在宏大叙事下,一直在强调缺点,但正如文中被采访者所说:日本毁灭了?那又如何?即使日本毁灭了,曾经在日本这个国度中生活的人幸福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比起什么国家存亡、国家荣誉,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如何过活。

我们不可能按照我们父辈那样去生活,如果他们是在不停创造价值中获得成就感,那么我们这一代人生活方式则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发掘那些长久被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中,蕴含的价值。

这和上一期王村村想法一样:任何一种东西或者方式,都能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驱动力。可能每个人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方式,我恰好选择了无聊而已。而同样,我只是选择去发掘那些长久被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中,蕴含的价值。有选择才是自由。

刚刚 32 岁的新生代社会学家古市宪寿指出,年轻人一直以来都被当做“方便利用的协作者”,国家需要劳动力时,年轻人就被要求卖力劳动;当国家需要消费者时,年轻人就被要求大方购物;当国家需要下一代劳动力和消费者时,年轻人就被要求婚育。

所以,作为“方便利用的协作者”,三孩的政策也是吐槽不断,农村“只生一个好”的标语还在呢。

03:史蒂夫·乔布斯工作起来有多努力?

本文是前苹果工程项目主管,在 Quora 上回答"How hard did Steve Jobs work? Did this change over time?"谈论了他如何被 Steve Jobs 面试进入苹果的经历,从侧面展现了乔布斯面试、合作的一些内容。网友的翻译稿。其中印象深刻的 3 段:

But by the time I got to that office- it may have only been 7–9 mins. Somehow, every crazy part of Steve's offer down to the last detail somehow is if by magic had been communicated in full to that VP.

但当我到达那个办公室时,可能只花了7-9分钟。不知何故,史蒂夫提议的每一个疯狂的部分,直到最后一个细节,都被完整地传达给了那位副总裁,就像有魔法一样。

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是这位应聘者,也会和作者一样’’who did I talk to? How did I explain the outrageous offer he gave me?’’此时心里忐忑,结果 Steve Jobs 在 7-9 分钟时间都为求职者安排到位。

Did Steve make good on every thing he said was going to happen that strange day he hired me? Absolutely.

史蒂夫是否兑现了他在雇用我的那个奇怪的日子里所说的每一件事?绝对是的。

我理解这是一种真诚,和能力无关。告诉候选人能来做什么,做成什么,你会得到什么。不是口头承诺一些很虚的内容(业务成长、个人进步什么的)。这些点滴在日常打交道中可以体现出来。记得之前有记者采访陆奇“为什么别人都愿意相信你、帮你?”陆奇的回答是:可能是Integrity(正直),每次沟通我都讲真话,如果我答应你什么,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以及有愿意帮助人的心吧。

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说,他认为一个持久得到别人信任的人,收入就越高。有比知识、技能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任。他们的团队在研究了农民工的收入以后发现,收入最高的人,往往并不是体力最好、技能最好的人,而是最受信任的人。

管理技能是管理能力的下限,真诚、正直这些是上限。

He changed so many things. But most importantly he changed me. I'm such a better person for knowing him. He gave me such a wonderful life.

他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最重要的是他改变了我。我因为认识他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他给了我一个如此美妙的生活。

《史蒂夫·乔布斯传》[3]中,也有类似说明。Steve Jobs 自己说:

我们相互间诚实到残酷的地步,任何人都可以跟我说,他们认为我就是一堆狗屎,我也可以这样说他们。我们有过一些激烈的争吵,互相吼叫,那可以说是我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这就是我们的规矩:你就得超级诚实。也许有更好的方式,像个绅士俱乐部一样,大家都戴着领带,说着上等人的敬语,满嘴华丽委婉的词汇,但是我对此不太在行,因为我是来自加利福尼亚的中产阶级。

员工侧面来说:

“多年以来,我认识到,当你拥有真正优秀的人才时,你不必对他们太纵容,”乔布斯后来解释说,“你期待他们做出好成绩,你就能让他们做出好成绩。最初的 Mac 团队让我知道,最顶级的人才喜欢一起工作,而且他们是不能容忍平庸的作品的。你到那个 Mac 团队里随便找个人问问。他们会告诉你,那些痛苦都是值得的。”

大多数人确实这么认为。“他会在开会的时候大喊:‘你这个蠢货,你从来就没有把事情做对过。’”黛比·科尔曼回忆道,“类似的事情好像每个小时都会发生。但我还是认为,能够和他并肩作战,我真的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了。”

一群优秀的人,一位严苛的领导者,互相欣赏,相互成就。

本期想法

01:2 种说法风格

海德沙龙blog[4],说到有两种说话风格,一种语速很快且非常流畅,而且面对访谈者的每个问题,都能作出极快的反应,感觉是从说话者口中喷涌而出的这些语句流是他脑子里早就有了的,因而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思考活动。

另一种语速很慢,经常停顿,卡住,或把一句没理顺的话换个方式再说一遍,你能感觉到他在整个对话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哪怕被问到的不是什么新问题,也或多或少会触发一些新的思考活动,典型代表是 Freeman Dyson,我听到几次他被提问后沉默了十几秒钟,然后说 I don’t know.

这两种人还有个区别,前者无论被问到什么问题,好像都会冒出一串话,感觉就像被摁了一个按钮,储存在相应位置的语句流就跳出来了,后者对问题的反应则长短差异很大,可能短到只有一个词,而这往往不符合询问者的期待,因为访谈者问问题其实不是只想听你的答案,而是想用问题勾引你多说一点,碰到这种情况,他只好像挤牙膏那样再一点点追问。

第一种感觉是滴水不漏,非常圆滑。第二种整个对话能感觉到你来我往。优缺点与和偏重,都能通过预期、表情、情绪识别出来。相比而言,我也喜欢第 2 种。

02:离职环节是做好雇主品牌的重点

看多了每年的入职、离职员工。发现离职环节可能比入职更重要。因为入职体验即使不好,后面还可以弥补,而离职环节不一样,离职人员本来就对现公司有一些不好的情绪,所以才离职寻找下一份工作。如果离职环节体验不好,容易放大这种情绪,如果再去网上宣泄,就更糟糕了。

离职的交接、流程,处理得顺畅,双方好聚好散,这是基本。如果是是老员工,比如在公司工作 10 年以上,团队可以有个告别仪式。互联网行业, 10 年工龄非常少见了,青春都献给了公司。

这里提一下“脉脉”这款应用,这款应用看下来就是一个大厂负面吐槽 + 八卦场所,负能量满满。也较少有一些对前雇主的感恩之类(目前看到腾讯还不错)。各个公司人事应该都去应用里看看,寻找自己工作的不足。

对于离职人员的主管来说,也应该好好对待。都是一个岗位、一个行业。以后也许还能互相帮衬。

03:输入比输出重要

你可以不输出,但输入影响输出。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脑在接收信息时,会先和自己已有认知相比较,如果不同,大脑会启动情绪来对抗。

选择看哪些信息、知识、学科,往小说无非是花一些时间,但往大说,其实是向我们脑子中植入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很有可能会排斥其它信息。从这个角度说,选择学什么,听谁讲,其实非常重要。

方可成说:越来越多人懂得健康饮食:少吃垃圾食品,少摄入糖分,多吃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其实,我们也应该用心打造自己的媒体食谱——摄入均衡、充分的信息营养,摒弃低质的信源。读什么,你就是什么。

所以,在如今推送算法漫天的情况下,关注输入比输出更重要。

好了,这期就到这里。

参考资料

[1]

01:短视频是“猪食”吗?: https://www.getrevue.co/profile/newslab/issues/022-637185

[2]

低欲望: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96200/

[3]

《史蒂夫·乔布斯传》: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798611/

[4]

海德沙龙blog: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8605.html


浏览 2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