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价 30 多万的产品,从被骂惨到销量第一
如果有这么一款产品,它刚发布时不被人看好、饱受质疑、备受争议,然后随着用户的增加和时间的检验,逐渐获得市场好评和认可,你会想到谁?
早年的 iPhone 其实就是这样,因为没有按键,被评论家们喷得一无是处,觉得苹果就是造了个小众玩具。
早年的微信也是这样,因为体验太烂、也没有竞品功能多,被说成是 QQ 的累赘。
而这些起初不被看好的产品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精准洞察到了用户需求的升级。而这种升级,往往具备「滞后性」的特点。
所谓的滞后性,即当产品出现时,在用户需求还没有得到广泛满足的情况下,产品和用户价值的暂时性不匹配。
这种不匹配,会随着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和接纳,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逐渐消失。
我觉得,这是所有新产品都会面临的一种窘境。
昨天我去逛了下长沙车展,路过「理想」展台时好奇上去了解了一下这款奶爸神车。
刚刚过去的 11 月,理想 one 的销量达到了 13458 辆,这是中国品牌车企第一次在 30 万以上单一车型月销量过万。而在新能源 SUV 销量榜上,理想 one 也是排名第一。
不得不说,国货崛起。
我是个比较喜欢车的人,平时也会关注各种车圈的动态。关于理想 one,其实从两年前发布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会觉得,花 30 多万去买一台国产车,简直是疯了。还有人说,买一个需要加油的电动车,是不是有毛病?
在我看来,这都是现象。
现象背后总有逻辑,而支撑起月销量过万背后的核心逻辑我觉得就一点,对用户的精准洞察。
我查到这么一组数据,你们可以先看下。
从过往买了理想 one 的 10 万多位车主中发现,86% 的人有孩子,其中 37% 的人有两个孩子。
而从买车和用车人群来看,精准用户就是「奶爸人群」。
在这个群体中,有的是家里有两台车,有的是换车。总之,都是从家庭需求的角度出发。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用户洞察,即改款前的理想 one 是提供 7 座版和 6 座版的,而新款直接取消了 7 座版。原因就是已购买的车主中,有 96% 选择了 6 座版本。
当然,这只是数据结果层面的原因。如果探究用户需求,我觉得还是场景驱动。
对车了解的人应该知道,7 座车的年检规则比 6 座更严格,好像前者是 2 年一检,后者是 6 年一检。
此外,7 座车上车非常麻烦,需要把第二排座位往前挪开然后钻进去,对于老弱妇幼非常不友好。
而对于家庭用车人群来说,要的就是省心、方便、好用,尤其是带孩子和老人的家庭,对于车的功能型要求反而会更高。
我试了下理想 one 的第二排和第三排座椅,第二排的感受跟一些商务车差不多,两个座位中间的过道可以直接走到第三排,这就给需要照顾孩子或者老人需求的家庭提供了便利。
做产品的读者都知道,用户反馈和意见是产品需求来源的重要渠道,书上和前辈都告诉我们要重视用户反馈。
可实际上,那些真正做出好产品的人,往往会忽视来自用户的反馈,进而从对用户的洞察中去寻找答案。
比如说,乔布斯从来不做用户调研,龙哥也没有按照几亿人教他做产品的方式去做产品,福特当年造车的时候也不是给用户养了一批跑得更快的马。
所以,「用户表达的需求」和「用户真正需要的价值」,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很多时候,用户会为自己设想一些场景,然后以需求的方式提给产品经理。如果产品经理采纳并真的做出来了,要么付出高额成本,要么用户根本无感,即便当初他们多么想要。
我看到一篇关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采访文章,其中他提到一个产品设计细节的修改,即是否要取消第二排座椅靠门外侧的扶手。
在之前的版本中,第二排座椅外侧是有扶手的,而在改款后的新车中,这个设计被取消掉了。
因此,遭受到很多准车主和网络用户的吐槽。
我还在网上看到一个 2019 年的调研,这很能代表大多数产品用户调研的尴尬。
当你已经提供给用户一个功能,但之后要取消的时候,大多数用户都会说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损失规避心理。
即便我不用,但你得有,用不用是我的事,但我花了钱你就得把该给我的给我,即便我用着不爽,我也要,失去对我来说是一种损失。
你看,作为用户,我们很多时候其实都是这种心理。
但实际上呢?
作为一个实际体验过的人,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独立座椅再带外侧扶手的。因为下车时一不小心就会被刮到腰部肚子或肋骨的部位,那是真疼。
我也坐过一些商务车,它们会有这样的设计,每次下车,都得先把外侧扶手掰上去才能顺利下车。
而且,汽车关上门以后是有一个扶手的,如果再设计一个扶手,就显得有点多此一举。
这个设计调整,其实也是来自李想对于用户场景和自身体验的洞察。
他发现,乘客可能会在下车时因忘记外侧扶手而刮到身体;在关门时夹到手臂;因扶手导致安全带取放不便而不愿意系安全带;发生碰撞时,扶手可能直接撞到肋骨。
正因为如此,把原本纯粹为了好看和豪华准备的二排外侧扶手给取消了。
虽然一时间收到准车主和网络用户的抨击,但时隔一年后,销量说明了一切。
所以啊,对用户的洞察、对需求的理解、对场景的熟悉、对用户画像的深度刻画,决定了一款产品的成败。
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不仅要成为一个设计者,也要成为一个用户。
只有自己去场景里去感受用户遇到的问题,才能洞察到什么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要敢于说不,要善于用逻辑和数据去证明自己是对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那些被认为是普遍正确的东西,可能本身已经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产品创新和用户价值的挖掘,来自对用户的深度洞察。
最后,我找了一个关于如何做产品用户画像、模型分析以及可视化的产品课程,推荐对用户画像的理论、技能、方法无感的同学了解下。
尤其是做产品的同学,我觉得这样的方法技能学习还是挺有必要的,能为你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具体内容包括用户获取、画像流程、关键指标、用户等级划分、数据预处理、画像可视化。
同时,还会介绍如何用 AIPL 模型对人群资产进行量化,以及如何用 RFM 模型对用户进行分层。
尤其是 RFM 模型,在很多大厂的产品团队其实都会用到,也建议仔细了解一下。
这个课程总共有 3 天时间,体验价不到 1 块钱,还算是比较划算了。
要报名的同学可以直接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还有一些资料可以领取。
以上,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和启发。
················· 唐韧出品 ·················
看完车展后我就找了家理想的店试驾了这款车,有很多的感受,待我多研究研究,下次一并和你们分享。
另外我也问了下试乘的李小姐,她对这款车的评价非常高。唯独有一点,就是觉得是国产品牌。
但我觉得,这种感觉会随着国货崛起逐渐被淡化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