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到2023年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
共 14753字,需浏览 30分钟
·
2021-07-10 20:46
公开征求对《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
(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加强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征求意见稿)(见附件1)及《编制说明》(见附件2)。
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予以公示,公示截止日期2021年8月5日。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在公示期间填写《公示意见反馈信息表》(见附件3)并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电子邮件发送至KJBZ miit.gov.cn(邮件主题标明: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公示反馈)。
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邮编:100804
联系电话:010-68205240
公示时间:2021年7月7日-2021年8月5日
附件:
1.《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征求意见稿)
2.《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3.公示意见反馈信息表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2021年7月7日
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
建设指南(2021版)
(征求意见稿)
一、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对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体系
网络体系为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将连接对象延伸到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可实现人、物品、机器、车间、企业等全要素,以及设计、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的泛在深度互联。网络体系包括网络与联接、“5G+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边缘计算(网络侧)等关键技术。
1.终端与网络
网络与联接技术主要包括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络、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络等网络互联技术以及异构协议数据间互通互操作技术。目前我国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建设初具成效,已延伸至全国300多个城市。企业内网改造步伐加快,部分领先企业积极运用5G、时间敏感网络(TSN)、边缘计算等新技术进行内网改造,探索垂直行业的网络改造新模式。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标准加速推进,网络总体架构、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总体要求等顶层设计标准逐步完善,时间敏感网络(TSN)、工业软件定义网络(SDN)、确定性网络(DetNET)、智能网络管理等新领域已启动研究。总体来看,网络与联接技术产业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IT/OT网络与系统的逐步深度融合,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现场设备接入和集成、智能网络管理、面向各个行业领域的信息模型等方面将呈现新的标准化需求。
2.“5G+工业互联网”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是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构建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对无线网络的需求,具有大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特点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催生融合应用、技术、产业创新。当前“5G+工业互联网”部署不断加速,截至2021年5月底已建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500个,用于工业互联网的5G基站已经部署超过3.2万个,涵盖钢铁、能源、航空、汽车等重点领域。工业场景下5G组网、5G终端等逐渐向轻量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开展面向重点行业的场景需求和技术要求等标准立项研究。总体来看,产业发展正处在“边建设边完善、边应用边优化”的培育阶段,面向工厂复杂的生产环境和特殊生产要求,“5G+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组网、“5G+工业互联网”适配增强技术、“5G+工业互联网”终端、“5G+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5G+工业互联网”应用、“5G+工业互联网”网络管理等标准化需求迫切。
3.标识解析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是指可以根据目标对象的标识编码查询其网络位置或者相关信息的过程,标识解析系统是工业互联网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融合技术体系,建成了分层授权和分级解析的标识解析基础设施,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已建设完成并稳定运行,南京、贵阳两大灾备节点启动工程建设。二级节点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5月底,已在23个省(区、市)上线134个二级节点并覆盖28个行业,形成了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典型应用模式,研制了一批标识解析基础技术标准,为解析软件研发、系统部署、基础数据服务、多体系对接、行业编码统一提供了技术指导。随着标识解析体系不断拓展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行业编码规则、新型解析架构、节点管理、数据互认、系统互通、安全保障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支撑统一管理、高效运行、安全可靠、互联互通的标识解析基础设施及产业生态发展。
4.边缘计算(网络侧)
边缘计算是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和平台体系的重要支撑技术,有效推动工业数据纵向集成及实时处理,已经成为工业互联网云边网端协同的关键枢纽环节,各类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目前边缘计算标准体系已经初步构建,围绕需求、总体架构、关键节点模型及要求等形成一批重点基础标准。伴随着边缘计算研究进程持续加速,算力网络、边缘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创新,提出了新的标准化需求,同时,为推动跨厂商产品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急需加强统一的服务要求、资源封装以及接口协议等标准化推进工作,推动边缘计算向智能化以及协同化方向演进,实现计算与网络等多维度资源的统一协同调度及全局优化。
(二)平台体系
平台体系为工业互联网的中枢。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载体。平台体系包括平台、边缘计算(平台侧)等关键技术。
1.平台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的枢纽,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过程中工业资源配置的核心,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通用技术平台为基础底座,以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型平台、行业和区域特色型平台、技术领域专业型平台为核心,企业级平台建设蓬勃发展的多层次平台体系,截至2021年5月底,具有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数目近100个,平台连接的工业设备数超过7300万,超过100万家工业企业已上云。双跨平台平均接入设备数超过200万台/套。各类微服务组件、工业机理模型、仿真软件工具、大数据分析平台、低代码开发工具、工业APP等技术产品不断涌现,促进平台在资源管理、建模仿真、数据分析、应用开发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平台测试验证、平台接口模型、平台应用实施指南等一批关键标准立项研制,为平台评估评测、数据集成、部署实施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借鉴。随着平台在工业设备连接、工业机理建模分析、工业应用开发环境、工业微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要求的不断提升,标准化需求迫切,急需加快构建平台资源调用、工业微服务框架、数据字典、工业APP开发验证、权限管理等规范,促进平台产业生态健康发展。
2.边缘计算(平台侧)
为满足工业生产实时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平台功能需要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侧进行映射,进行生产现场数据实时处理与业务快速优化,满足工业在实时性、可靠性、确定性、虚拟化和资源抽象、低时延数据感知、边云协同、轻量级机器学习应用等方面的需求。目前为加快平台与底层硬件设备兼容匹配,打造边缘生态,提升边缘应用开发水平,边缘智能、边缘实时操作系统、边缘微服务框架等新技术成为平台开发的重点方向,亟需面向新需求新技术开展边缘计算平台的相关标准的研制,加速构建边缘生态。
(三)安全体系
安全体系为工业互联网的保障。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是工业互联网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标准等相关要求,采取技术、管理等综合措施,保障工业互联网相关设备与控制、网络及标识解析、平台及应用、数据等关键要素安全,有效防范并应对网络安全事件。安全体系包括分类分级安全防护、安全管理、安全应用服务。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已初步形成政府指导、部门协同、企业主责的安全管理格局,基本建成可感可知的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截至2021年5月底,已覆盖航空、电子等14个重要行业领域,监测工业企业超过13.6万家,监测工业互联网相关平台165个,发现联网设备近910万台(套)。研制了一批安全技术产品,遴选了一批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安全先进示范项目,建成了一批测试验证、在线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安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亟需以安全分类分级标准规范为基础,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分类分级安全防护标准、安全管理、安全应用服务等标准研制,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应用与服务能力。
(四)应用
应用是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价值体现。我国工业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等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探索和模式创新,逐步形成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和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目前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0个国民经济大类,逐步由销售、管理等外围环节向设计、生产等核心环节延伸,并从单一设备、单个场景逐步完整生产系统和管理流程过渡,数据驱动的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涌现,针对智能化制造、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等典型应用模式已开展少量标准的制定。为有序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推进,亟需统一各方认识,加强可复制、可推广的共性应用模式和实施路径典型等方面标准制定,持续推进汽车、钢铁、电子信息、轻工家电等不同细分行业的应用标准化工作。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加强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增加标准有效供给,统筹推进国内国际标准工作,加快构建统一、融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完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明确标准化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指导标准化工作分领域同步推进实施,加强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工作的整体协调。
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基础共性、产业急需标准的研究制定,实现标准与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步推进,提升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兼容并蓄、合作共享。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与相关产业联盟等的交流合作,协同产学研用各方、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力量,共同制定国际标准。
(二)建设目标
到2023年,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制定术语定义、通用需求、供应链/产业链、人才等基础共性标准15项以上,“5G+工业互联网”、信息模型、工业大数据、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标准40项以上,面向汽车、电子信息、钢铁、轻工(家电)、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标准25项以上。推进标准优先在重点行业(领域)实现突破、率先应用,引导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对标达标。
到2025年,制定涵盖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产品、管理及应用需求等标准100项以上,基本建成统一、融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形成标准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建设思路
(一)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结构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以基础共性标准为基础,支撑网络、边缘计算、平台、安全、应用等关键技术标准。A基础共性标准包括包括术语定义、通用要求、架构、测试与评估、管理、供应链/产业链、人才等七大类,位于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结构图最底层,是B网络标准、C边缘计算标准、D平台标准、E安全标准和F应用标准的支撑。B网络标准是工业互联网体系的基础,D平台标准是工业互联网体系的核心,E安全标准是工业互联网体系的保障。C边缘计算标准是工业互联网网络和平台协同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枢纽。F应用标准位于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结构图的最顶层,面向行业的具体需求,对A基础共性、B网络标准、C边缘计算标准、D平台标准、E安全标准落地细化。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架构图见图1。
图1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结构图
(二)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共性、网络、边缘计算、平台、安全、应用等六大类标准,如图2所示。
图2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图
四、建设内容
(一)基础共性标准
基础共性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的通用性、指导性标准,包括术语定义、通用要求、架构、测试与评估、管理、供应链/产业链、人才等标准。
(1)术语定义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相关概念,为其它各部分标准的制定提供支撑,包括工业互联网场景、技术、业务等主要概念定义、分类、相近概念之间关系等。
(2)通用要求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的通用能力要求,包括业务、功能、性能、安全、可靠性和管理等方面要求标准。
(3)架构标准:包括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参考架构,以明确和界定工业互联网的对象、边界、各部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联系。
(4)测试与评估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技术、设备/产品和系统的测试要求,以及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含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等)和应用项目的成熟度要求,包括测试方法、评估指标、评估方法、验收方法、度量、计价等。
(5)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项目/工程建设及运行相关责任主体以及关键要素的管理要求,包括工业互联网项目/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服务、交易、资源分配、绩效、组织流程等方面标准。
(6)产业链/供应链标准:主要包括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协作平台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运作、产业链协作平台等标准,以及供应链数据共享、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性能评估、供应商管理、供应链安全、供应链预警平台等标准。
(7)人才标准:主要包括工业互联网从业人员能力要求、能力培养和能力评价等标准。工业互联网从业人员能力要求标准用于规范从业人员能力管理,包括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工程实践能力等要求。工业互联网人才能力培养标准用于规范对从业人员培养要求,包括培养形式、内容、教材、学时等标准。工业互联网人才能力评价标准用于规范工业互联网从业人员的能力等级,包括评价内容和方法等标准。
(二)网络标准
1.终端与网络标准
终端与网络标准主要包括工业设备/产品联网、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络、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络、工业园区网络、网络设备、网络资源和管理、互联互通互操作等标准。
(1)工业设备/产品联网标准:主要规范哑设备网络互联能力改造,工业设备/产品联网所涉及的功能、接口、参数配置、数据交换、时钟同步、定位、设备协同、远程控制管理等要求。
(2)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络标准:主要规范工业设备/产品、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之间网络互联要求,包括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光网络、时间敏感网络(TSN)、确定性网络(DetNET)、软件定义网络(SDN)、工业无线、IT/OT融合组网等关键网络技术标准。
(3)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络标准:主要规范联接生产资源、商业资源以及用户、产品的公共网络(互联网、虚拟专用网络等)和专网要求,包括基于FlexE、光传送网、软件定义网络(SDN)、分段路由IPv6协议(SRv6)、移动通信网络、云网融合等关键网络技术标准。
(4)工业园区网络标准:主要规范工业园区网络相关要求,包括网络架构、功能和性能、组网技术、运营维护等技术标准。
(5)网络设备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内使用的网络设备功能、性能、接口等关键技术要求,包括工业网关、工业交换机、工业路由器、工业光网络设备、工业无线访问等标准。
(6)网络资源和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涉及的地址、无线频谱等资源使用管理要求,以及网络运行管理要求,包括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规划、应用、实施、管理等标准,用于工业环境的无线频谱规划等标准,以及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络管理、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络管理、工业园区网络管理等标准。
(7)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主要规范跨网络、跨域的网络互联(如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等)的技术与管理要求,多源异构数据互通(如接口、协议、信息模型等)的架构和技术要求,跨设备、跨系统的互操作(如协议交互等)规范和指南。
2.“5G+工业互联网”标准
“5G+工业互联网”标准主要包括“5G+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组网、“5G+工业互联网”适配增强技术、“5G+工业互联网”终端、“5G+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5G+工业互联网”应用、“5G+工业互联网”网络管理等标准。
(1)“5G+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组网:主要规定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的关键技术与网络架构标准,包括面向工业需求的可定制核心网、工业小基站、5G-LAN、NPN,以及面向工业企业的专网架构等标准。
(2)“5G+工业互联网”适配增强技术:主要规范5G面向工业互联网需求的增强型技术标准,包括5G上行增强、高精度时间同步、高精度室内定位、与其他网络协议对接等标准。
(3)“5G+工业互联网”终端:主要规范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的融合终端技术标准,包括工业5G通信模组、工业5G通信终端(如仪器仪表传感器、AGV、监控设备、AR/VR设备等)等标准。
(4)“5G+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主要规范5G多接入边缘计算(MEC)设施的相关要求,包括面向工业场景的部署架构、基础设施(网络、算力、存储等)、平台、接口等标准。
(5)“5G+工业互联网”应用:主要规范面向不同行业的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场景和技术要求等标准,包括采矿、钢铁、电子、装备制造、电力、石化、轻工、建材等行业的融合应用标准。
(6)“5G+工业互联网”网络管理标准:主要规范5G融合基础网络管理、5G多接入边缘计算管理、5G切片网络管理等标准。
3.标识解析标准
标识解析标准主要包括编码与存储、标识采集、解析、交互处理、设备与中间件、异构标识互操作、标识节点、标识应用等标准。
(1)编码与存储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的编码方案,包括编码规则、注册操作规程等标准,以及标识编码在被动标识载体(如条码、二维码、射频识别标签等)、主动标识载体(如UICC、通信模组、芯片等)及其他标识载体的存储方式等标准。
(2)标识采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的采集方法,包括各类涉及标识采集实体间的通信协议以及接口要求等标准。
(3)解析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分层模型、实现流程、解析查询数据报文格式、响应数据报文格式和通信协议、解析安全等标准。
(4)交互处理标准:主要规范标识数据建模方法和交互服务机制,包括数据模型、语义化描述、产品信息元数据,以及交互协议与接口、数据共享与服务、数据安全等标准。
(5)设备与中间件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采集设备、解析服务设备、数据交互中间件等所涉及的功能、性能、接口、协议、同步等标准。
(6)异构标识互操作标准:主要规范不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之间的互操作,包括实现方式、交互协议、数据互认等标准。
(7)标识节点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如根节点、国家顶级节点、二级节点、企业节点、递归节点,以及与区块链技术结合的节点等)的系统能力、互通接口、运营与管理、分布式存储与管理等标准。
(8)标识应用:主要规范基于特定技术(如主动标识载体、区块链等)、特定场景(如产品溯源、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等)的标识应用技术标准。
(三)边缘计算标准
边缘计算标准主要包括边缘数据采集与处理、边缘设备、边缘平台、边缘智能、边云协同、算力网络等标准。
(1)边缘数据采集与处理标准:主要规范各类设备/产品的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包括协议解析、数据转换、数据边缘处理、数据存储、数据与应用接口、相关应用指南等标准。
(2)边缘设备标准:主要规范边缘计算设备的功能、性能、接口等技术要求,包括边缘服务器/一体机、边缘网关、边缘控制器、边缘计算仪表等标准。
(3)边缘平台标准:主要规范边缘云、边缘计算平台等技术要求,包括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管理、设备管理、应用管理、运维管理等标准。
(4)边缘智能标准:主要规范实现边缘计算智能化处理能力技术的相关标准,包括虚拟化和资源抽象技术、实时操作系统、分布式计算任务调度策略和技术、开放的边缘智能服务等标准。
(5)边云协同标准:主要规范边云协同架构等技术要求,包括资源协同、应用协同、服务协同、数据协同等接口、协议等标准。
(6)算力网络标准:主要规范算力网络架构等技术要求,包括算力溯源、算力度量、算力可信等标准。
(四)平台标准
平台标准主要包括工业设备接入上云、工业大数据、工业机理模型与组件、工业数字孪生、工业微服务与开发环境、工业APP、平台服务与应用等标准。
1.工业设备接入上云标准
工业设备接入上云标准主要包括工业设备接入数据字典标准、工业设备上云管理标准、工业设备数字化管理标准等。
(1)工业设备接入数据字典标准:主要用于不同行业工业设备数据的结构化描述,包括对工业设备元数据分类、元数据模型构建及工业设备数据描述方法、格式的统一,实现设备、系统、平台间数据的互理解与互操作。
(2)工业设备上云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工业设备上云的相关要求,包括工业设备上云的通用管理要求、基础能力要求、应用场景、实施指南、效果评价等标准。
(3)工业设备数字化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设备数字化管理要求,包括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设备运行监控、智能调度、预测性维护、质量全过程管控等标准。
2.工业大数据标准
工业大数据标准主要包括工业数据交换标准、工业数据分析与系统标准、工业数据管理标准、工业数据建模标准、工业大数据服务标准、工业大数据中心标准等。
(1)工业数据交换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内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换体系架构、互操作、性能等要求。
(2)工业数据分析与系统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数据分析的流程及方法,包括一般数据分析流程及典型场景下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的工具、大数据系统等标准。
(3)工业数据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数据的存储结构、数据字典、元数据、数据质量要求、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等要求。
(4)工业数据建模标准:主要规范物理实体(在制品、设备、产线、产品等)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像及相互关系,包括静态属性数据描述,运行状态等动态数据描述,以及物理实体之间相互作用及激励关系的规则描述等标准。
(5)工业大数据服务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运用大数据能力对外提供的服务,包括大数据存储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大数据可视化服务、数据建模及数据开放、数据共享等标准。
(6)工业大数据中心标准:主要规范工业大数据中心的功能架构、基础设施、分中心、资源管理、平台运维、用户授权、数据安全监测、数据汇聚、数据交换共享、数据应用、数据服务、数据互联互通等要求。
3.工业机理模型与组件标准
工业机理模型与组件标准主要包括工业机理模型标准、工业微组件标准、工业智能应用标准等。
(1)工业机理模型标准:主要规范工业机理模型开发、管理、应用等相关要求,主要包括工业机理模型开发指南、应用实施、模型分类、模型推荐、模型适配等标准。
(2)工业微组件标准:主要规范工业微组件的开发、管理、应用等相关要求,主要包括工业微组件参考架构、开发指南、应用实施、组件分类等标准。
(3)工业智能应用标准:主要规范工业智能应用的技术、管理、评价等相关要求,主要包括工业知识库、工业视觉、知识图谱、深度学习、人机交互应用、工业智能场景、功能和性能评估等标准。
4.工业数字孪生标准
工业数字孪生标准主要包括工业数字孪生能力要求标准、开发运维标准、应用服务标准等。
(1)能力要求标准:主要规范工业数字孪生架构、技术和系统等相关要求,包括工业数字孪生参考架构、开发引擎与管理系统功能要求,数字孪生体在速度、精度、尺度、广度、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要求,以及数字化支撑技术、数字主线、数字孪生建模等标准。
(2)开发运维标准:主要规范工业数字孪生开发、构建和运维等相关要求,包括产品、设备、产线、工厂等的工业数字孪生开发流程、开发方法、建设指南、管理运维、数据交互与接口等标准。
(3)应用服务标准:主要规范工业数字孪生的应用、服务和评价等相关要求,包括产品、设备、产线、工厂等的工业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数字化仿真、应用实施、服务模式、应用成熟度、管理规范等标准。
5.工业微服务与开发环境标准
工业微服务与开发环境标准主要包括工业微服务标准与开发环境标准等。
(1)工业微服务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微服务功能与接入运行要求,包括架构原则、管理功能、治理功能、应用接入、架构性能等标准。
(2)开发环境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开发对接和运行管理技术要求,包括应用开发规范、应用开发接口、服务发布、服务管理、开发和运行资源管理、开源技术等标准。
6.工业APP标准
工业APP标准主要包括工业APP开发标准、工业APP应用标准、工业APP服务标准。
(1)工业APP开发标准:主要规范工业APP参考架构、工业APP分类分级、工业APP开发方法和过程、工业APP开发环境和工具、工业APP开发语言和建模语言、工业APP接口与集成、工业APP组件封装等相关标准。
(2)工业APP应用标准:主要规范工业APP的应用需求、业务模型、应用模式(包括独立应用模式和组配化应用模式)、应用评价等标准。
(3)工业APP服务标准:主要规范工业APP的知识产权、实施与运维、服务能力、质量保证、流通服务、安全防护、应用商店等相关标准。
7.平台服务与应用标准
平台服务与应用标准主要包括服务管理标准、应用管理标准、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生产标准、平台互通适配标准。
(1)服务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选型、服务、评价等要求,包括体系架构、选型指南、监测分析、解决方案、区域协同、服务商评价、质量管理要求、度量计价等标准。
(2)应用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管理、评价等要求,包括应用实施、应用评价、以及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应用模式标准。
(3)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生产:主要包括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生产新型基础设施、新型管控能力和新型应用模式标准。主要包括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管控等“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典型融合应用实施方法标准;以及面向矿山、钢铁、石化、化工、石油,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规划、特定技术改造、应用解决方案、管控、数据应用等应用标准。
(4)平台互通适配标准:主要规范不同工业互联网平台之间的数据流转、业务衔接与迁移,包括互通、共享、转换、迁移、集成的数据接口和应用接口、数据及服务流转要求等标准。
(五)安全标准
安全标准主要包括分类分级安全防护、安全管理、安全应用与服务等标准。
1.分类分级安全防护标准
分类分级安全防护标准主要包括分类分级定级指南、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工业企业安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安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企业安全及工业互联网关键要素安全等标准。
(1)分类分级定级指南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企业及关键要素的分类分级要求,包括工业互联网企业分类分级方法及流程、平台及标识解析系统等定级备案要求等标准。
(2)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工业企业安全标准:主要规范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工业企业的不同级别的安全防护技术要求及其他要求,包括企业在工业互联网相关业务应用过程中应遵循安全管理及技术要求。
(3)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安全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不同级别的安全防护技术要求及其他要求,包括企业建设与运营工业互联网平台过程中应遵循的安全管理及技术要求。
(4)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企业安全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企业不同级别的安全防护技术要求及其他要求,包括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服务、解析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安全管理及技术要求。
(5)工业互联网企业数据安全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企业在工业互联网这一新模式新业态下产生或使用的数据的安全防护技术要求及其他要求,包括数据分类与分级、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等安全管理及技术要求。
(6)工业互联网关键要素安全: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中涉及的关键要素在设计、开发、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技术要求及其他要求,包括设备与控制安全(边缘设备、工业现场设备、数控系统等)、网络及标识解析安全(工厂内外网络、工业园区网络、标识载体及终端、标识节点及架构等)、平台与应用安全(边缘平台、云基础设施、应用开发环境、工业APP等)标准。
2.安全管理标准
安全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管理、安全应急响应、运维管理、风险评估、检测评估、安全能力评价等。
(1)安全监测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技术要求,包括应用工业互联网工业企业、标识解析企业、平台企业等安全监测技术要求或接口规范等标准。
(2)安全应急响应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安全应急响应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工业互联网安全应急演练、应急预案等标准。
(3)安全运维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安全运维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要求,包括工业互联网安全审计、灾难恢复等标准。
(4)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及方法等要求,包括工业互联网设备、控制系统、平台、标识解析系统、工业APP等风险评估标准。
(5)安全检测评估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安全检测及评估机构的技术要求及其它要求,包括工业互联网设备、控制系统、平台、标识解析系统、工业APP及相关网络安全产品的检测,以及工业互联网安全评估机构规范等标准。
(6)安全能力评价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安全能力评价要求,包括工业互联网企业、关键标识解析节点、平台及数据等安全能力参考框架、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等标准。
3.安全应用与服务标准
安全应用与服务标准主要包括工业企业上云、安全公共服务、“5G+工业互联网”安全、密码应用、安全技术及产品应用等标准。
(1)工业企业安全上云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过程中的安全技术要求及其它要求,主要包括工业设备、系统、产品、数据等安全上云标准。
(2)安全公共服务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提供方的技术要求及其它要求,主要包括威胁信息共享、安全众测、安全能力微服务化等标准。
(3)“5G+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主要规范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技术要求及其它要求,主要包括“5G+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组网、“5G+工业互联网”适配增强技术、“5G+工业互联网”终端、“5G+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5G+工业互联网”应用、“5G+工业互联网”网络管理等安全标准。
(4)密码应用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应用密码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及其它要求,包括设备、控制系统、标识解析系统、平台等密码应用标准。
(5)安全技术及产品应用标准:主要规范用于工业互联网领域安全技术及产品应用的技术要求及其它要求,包括边界防护、安全分析、检测与响应、安全审计与运维、内生安全等产品技术要求及人工智能、可信计算、隐私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的安全标准。
(六)应用标准
应用标准包括典型应用和垂直行业应用等标准。
1.典型应用标准
典型应用标准包括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应用标准。
(1)平台化设计应用标准:主要面向产品设计、仿真验证、工艺设计、样品制造等场景,制定通用的业务应用等标准。
(2)智能化制造应用标准: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制定通用的业务应用等标准。
(3)个性化定制应用标准:主要面向个性化、差异化客户需求等场景,制定通用的业务应用等标准。
(4)网络化协同应用标准:主要面向协同设计、协同制造、供应链协同等场景,制定通用的业务应用等标准。
(5)服务化延伸应用标准:主要面向产品远程运维、预测性维护、基于大数据的增值服务等场景,制定通用的业务应用等标准。
(6)数字化管理应用标准:主要面向企业内部管控可视化、市场变化及时响应、资源动态配置优化等各管理环节,制定通用的业务应用等标准。
2.垂直行业应用标准
垂直行业应用标准:依据基础共性标准、网络标准、边缘计算标准、平台标准、安全标准和典型应用标准,面向汽车、电子信息、钢铁、轻工(家电)、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制定行业应用导则、特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五、组织实施
加强统筹协调。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标准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协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项目,加强各行业、各领域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快推进。
加快标准研制。汇聚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链各方力量按照《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的规划设计,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研制,注重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工作与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的有机结合,推动建立和完善标准试验验证平台与环境。
强化宣贯实施。充分发挥地方、协会、联盟、专业机构和标准化技术组织等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典型案例和突出成绩,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专题培训。紧密围绕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适时修订《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
深化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与国外工业互联网相关组织的标准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及国际标准研制,提供我国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工作的研究成果。
推荐阅读